[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植物氚监测数据的事故氚源项反演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74214.7 | 申请日: | 2017-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449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聂保杰;吴宜灿;王明煌;倪木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杨学明;顾炜 |
地址: | 23003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植物 监测 数据 事故 氚源项 反演 方法 | ||
1.一种基于植物氚监测数据的事故氚源项反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采用高斯多烟团模型对氚大气弥散行为进行模拟分析,同时对氚化水(HTO)湿沉降、氚气(HT)和HTO干沉降进行修正,完成事故氚释放的大气弥散模型;
步骤(2)、根据步骤(1)的大气弥散模型计算的空气HT或HTO浓度结果,并考虑下渗、根系吸收、HT氧化、再蒸发过程,得到土壤氚迁移的数值模型;
步骤(3)、根据步骤(1)中计算的空气中HTO浓度结果和步骤(2)计算的土壤中HTO浓度结果,得到不同类型的植物的氚代谢模型;
步骤(4)、根据步骤(1)的大气弥散模型、步骤(2)的土壤迁移模型和步骤(3)的植物的氚代谢模型,得到氚释放源项和植物中氚浓度的关系,利用植物氚监测数据对氚释放源项进行反演;
所述步骤(2)中的确定的土壤迁移模型时,再蒸发过程采用后退虚拟点源耦合二次烟羽弥散的方法,其中二次烟羽弥散的源项Q计算如下,
其中,Q为由再蒸发作用导致的单位时间土壤氚释放率,Csoil为沉降到土壤中的氚浓度,x为下风向距离,β为风向角度的一半,k2,k1分别为t2,t1时刻土壤中氚的衰减修正因子,Δs为空间步长,t2-t1为时间步长;
步骤(2)中所述土壤氚迁移的数值模型,HTO释放源如公式(3),HT释放源如公式(4):
Cs,HTO=exp[-(kinf+kreem+kplant)t]∫(vdC+Fw)dt (3)
Cs,HT=exp[-(kinf+kreem+koxi)t]∫(vdC)dt (4)
其中,Cs,HTO、Cs,HT为土壤中HTO和HT的浓度,kinf为土壤中氚向更深层次土壤的下渗系数,kreem为土壤中氚的再蒸发系数,kplant为土壤中氚的植物吸收系数,koxi为土壤中HT的氧化系数,vd为干沉降速度,C为空气中氚浓度,Fw为湿沉降通量;
步骤(3)所述的植物的氚代谢模型,HTO释放源下,植物体内自由水氚浓度如公式(5),HT释放源下,植物体内自由水氚浓度如公式(6),植物体内有机氚(OBT)浓度如公式(7):
Cp,OBT=0.41×DF×PC×Cp,HTO (7)
其中,Cp,HTO为植物体内自由水氚浓度,Cp,OBT为植物体内有机氚浓度,mp为单位土地面积的植物量,kloss为植物中自由水氚向有机氚的转换率,0.41为水和二氧化碳摩尔质量换算因子,PC为单位表面积植物在单位时间和单位质量CO2的净同化速率;
步骤(4)所述的氚释放源项和植物中氚浓度的关系,将公式(2)分别代入公式(5)和(6)即可求解得到氚释放源项和植物中自由水氚的浓度关系,通过公式(7)可以得到氚释放源项和植物中有机氚的浓度关系,参考IAEA-EMRAS框架下开展的事故氚环境迁移实验数据和UFOTRI的模型迁移参数,实现氚源项的反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植物氚监测数据的事故氚源项反演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事故氚大气弥散模型如下式所示:
其中,C为空气中氚的浓度,x为下风向距离,y为测风向距离,z为待测点的高度,Qi为烟团释放量,T-ti为烟团释放后时间,H为释放源高,u为风速,σx、σy、σz分别为扩散参数,fw为湿沉降修正,fd为干沉降修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7421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大口径管道的牵引装置
- 下一篇:用于市政给排水的送管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