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有氟啶胺和腈苯唑的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079741.7 申请日: 2017-02-15
公开(公告)号: CN106818774A 公开(公告)日: 2017-06-13
发明(设计)人: 杜宜新;石妞妞;阮宏椿;陈福如;甘林;杨秀娟;代玉立 申请(专利权)人: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N43/653 分类号: A01N43/653;A01N43/40;A01P3/00
代理公司: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5100 代理人: 蔡学俊,林文弘
地址: 350013 福建省福*** 国省代码: 福建;3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含有 氟啶胺 腈苯唑 杀菌剂 组合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含有氟啶胺和腈苯唑的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属于农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粮食安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稻米产量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约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30%。全国有60%的人以大米为主食,年消费量达1.35亿吨。据2004年我国粮食消费的调查统计,城乡居民口粮中,大米占59.4%,小麦占29.6%,玉米占4.55%;饲料用粮中,玉米占52.8%,稻米占12.45%,小麦占5.68%;工业用粮中,玉米占37.71%,小麦占18.95%,稻米占18.29%。水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和水稻稻曲病是我国水稻生产上的三大主要病害。

水稻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 [Magnaporthe oryzae(Hebert)Barr],无性世代[Pyricularia oryzae(Cook)Sacc]引起的灾害性病害。据报道,至今已有85个国家和地区有稻瘟病发生,其中以亚洲和非洲发病最为严重,在稻瘟病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以造成50%以上,局部范围甚至颗粒无收。我国稻瘟病的平均年发生面积在380万公顷以上,每年由此造成的稻谷损失达10亿公斤。

水稻稻曲病是由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侵染引起的水稻穗部真菌性病害,是水稻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稻曲病的发生分布较为广泛,在近 40 个国家均有发生,且在世界不同稻作区发生均呈加重趋势,在我国发生危害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3以上,尤以我国华中、华东、东北等稻区发生较为严重。由于稻曲病不仅能降低水稻产量、影响水稻品质,同时病菌产生的毒素具有抑制真核细胞中微管蛋白组装的作用,从而影响细胞骨架的形成和有丝分裂的进行,对人和动物均有毒副作用。

水稻纹枯病俗称为“烂脚瘟”、“花脚病”、“云纹病”,由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有性世代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Domk.引起。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病,抽穗期前后是发病的盛期,主要为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杆并蔓延到穗部,叶鞘发病在近水面处出现水渍状暗绿色斑点,随后逐渐扩大成云纹状病斑。条件适宜时,病斑边缘暗绿色,中央灰绿色,扩展迅速。湿度大时,病部可见扁球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菌核,后期还可见白粉状霉层。随着矮秆、多孽良种的推广,施氮肥量的增加水稻纹枯病的为害日趋严重,已成为限制水稻高产和稳产的主要障碍之一。

氟啶胺(fluazinam),分子式:C13H4Cl2F6N4O4,化学名称:3-氯-N-(3-氯-5-三氟甲基-2-吡啶基)-a,a,a,-三氟-2,6-二硝基对甲苯胺。氟啶胺是线粒体氧化磷酰化解偶联剂,通过抑制孢子萌发、菌丝突破、生长和孢子形成而抑制所有阶段的感染过程。氟啶胺杀菌谱广,对交链孢属、葡萄孢属等多种病原菌具有良好防治效果,耐雨水冲刷,持效期较长。

腈苯唑(fludioxonil),分子式:C12H6F2N2O2,化学名称:4-(2,2-二氟-1,3-苯并二氧杂环戊烯-4-基)吡咯-3-腈。腈苯唑通过抑制葡萄糖磷酰化有关的转移,并抑制真菌菌丝体的生长,最终导致病菌死亡。作用机理独特,与现有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属于非内吸性广谱杀菌剂。腈苯唑对壳二孢属、曲霉素、镰孢菌属、长蠕孢属、丝核菌属、青霉属及链格孢属等多个属的病原真菌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用于防治小麦腥黑穗病、雪腐病、全蚀病,大麦条纹病、雪腐病;花生茎腐病;水稻恶苗病、胡麻叶斑病以及蔬菜炭疽病、枯萎病等多种病害,也常用作种传和土传病害的防治。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水稻主要真菌病害难以防治,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氟啶胺和腈苯唑为主要活性物资的杀菌剂组合物,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成本低、安全性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含有氟啶胺和腈苯唑的杀菌剂组合物,该组合物以氟啶胺和腈苯唑为活性成分,其中,氟啶胺和腈苯唑的质量比为1:10~10:1,优选为10:1、5:1、3:1、1:1、1:3、1:5或1:1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797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