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冲压成型模具和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86021.3 | 申请日: | 2017-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177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陈德成;安彦健也;白石幸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HOYA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3B11/08 | 分类号: | C03B1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黄纶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压 成型 模具 光学 元件 制造 方法 | ||
提供冲压成型模具和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其当使用具有上模、下模以及模套的冲压成型模具对光学元件进行成型时,能够防止光学材料横向移动,并且能够制造成型精度高的光学元件。冲压成型模具(1)用于对玻璃透镜进行成型,其具有:下模(4),其具有用于对玻璃透镜的下表面进行成型、朝向上方的成型面(16A);上模(2),其具有用于对玻璃透镜的上表面进行成型、以与下模(4)的成型面(16A)对置的方式朝向下方的成型面(12A);以及筒状的第2模套(8),其具有冲压时将玻璃透镜的侧部约束在内周侧的约束部(18),其中,第2模套(8)的约束部(18)具有:第1下表面(20),其形成为朝向下模(4);以及第2下表面(22),其形成在比第1下表面(20)靠下方,并形成为朝向下模(4)。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冲压成型模具和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具体涉及具有上模、下模以及模套的冲压成型模具和使用该冲压成型模具的光学元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制造玻璃透镜等光学元件的方法采用使用冲压成型模具来形成的方法,所述冲压成型模具具有:下模,其具有用于对光学元件的下表面进行成型并朝向上方的成型面;以及上模,其具有用于对光学元件的上表面进行成型并朝向下方的成型面。在下模的成型面上配置预塑形坯等玻璃材料,使上模向下方下降来冲压玻璃材料,由此上模和下模的成型面转印至玻璃材料的上下表面,能够制造玻璃透镜等光学元件。
但是,使用这样的冲压成型模具对玻璃透镜进行成型时,如果推压上模则玻璃材料沿横向移动,成型后的玻璃透镜的光学面产生偏移,得不到充分的成型精度。与此相对,例如如专利文献1(特开2005-336050号公报)所记载的,提出一种冲压成型模具,该冲压成型模具在模套的内周面具有形成向下方扩展的圆台(circular truncated cone)环形面。图6是示出以往使用的、在模套形成有向下方扩展的圆台环形面的冲压成型模具的垂直剖视图。如图6所示,冲压成型模具301具有:包围上模302、下模304、上模302和下模306的第1模套306;以及配置在第1模套306内的第2模套308。在第2模套308的内周面,模套中形成有向下方扩展的圆台环形面308A。根据这样的冲压成型模具301,当向下方冲压上模302时,玻璃材料向外周方向扩展,圆台环形面308A被玻璃材料的周缘部压住,因此能够防止玻璃材料沿横向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360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此处,使用上述那样的具有圆台环形面的冲压成型模具对玻璃透镜进行成型时,在冲压玻璃材料的状态下冷却冲压成型模具,则玻璃材料与构成冲压成型模具的金属材料相比大幅度收缩。因此,如图7所示,在圆台环形面308A和与圆台环形面308A接触的玻璃材料310的周缘部之间产生摩擦力F。当玻璃材料的收缩时,当大的摩擦力F从圆台环形面308A作用于玻璃材料310的周缘部时,玻璃材料310的收缩不均匀,光学元件的成型精度下降。为了减小这样的玻璃材料与圆台环形面之间的摩擦力,在圆台环形面308A的表面进行实施涂敷,使得其与玻璃材料310的摩擦减小。但是,即使实施了这样的涂敷,如果连续地制造大量光学元件,则涂层剥离,光学元件的成型精度下降。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压成型模具,在使用具有上模、下模以及模套的冲压成型模具对光学元件进行成型时,能够防止光学材料横向移动,并且能够制造成型精度高的光学元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冲压成型模具用于对光学元件进行成型,其具有:下模,其具有用于对光学元件的下表面进行成型、朝向上方的成型面;上模,其具有用于对光学元件的上表面进行成型、以与下模的成型面对置的方式朝向下方的成型面;以及筒状的模套,其具有冲压时将光学元件的侧部约束在内周侧的约束部,其中,模套的约束部具有:第1面,其形成为朝向下模;以及第2面,其形成在比第1面靠下方,并形成为朝向下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HOYA株式会社,未经HOYA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860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