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化供卸油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87311.X | 申请日: | 2017-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98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超;梁福元;赵学展;武八锁;苗会清;张勇;王镪龙;张玥;文凤余;刘建平;王强;赵云献;张清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孤岛采油厂 |
主分类号: | E21B43/24 | 分类号: | E21B4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创理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13 | 代理人: | 卫安乐 |
地址: | 100027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化 供卸油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化供卸油装置及方法,包括:卸油罐、卸油泵、供油泵;卸油罐设有卸油罐出口和卸油罐入口;卸油泵设有第一三通,第一三通通过设有第七阀门的管路连接卸油罐出口,并通过设有第一阀门的第一卸油管路连接储油罐出口;供油泵设有第二三通,第二三通通过设有第八阀门的管路连接卸油罐入口,并通过设有第五阀门的第二卸油管路连接燃烧器出口;储油罐入口通过设有第四阀门和第八阀门的管路连接卸油罐入口;第一卸油管路和第二卸油管路之间通过设有第六阀门的连通管路导通,且连通管路的一端和第一阀门与储油罐出口之间的第一卸油管路导通,另一端和第五阀门与燃烧器出口之间的第二卸油管路导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自动化供卸油装置。
背景技术
稠油热采是一种成熟的油田采油工艺,其中油田注汽锅炉是稠油热采的关键设备,其作用是将燃料炉燃烧释放的热量对水进行加热,然后将具有一定压力和温度的蒸汽注入开发油层,降低稠油的黏度,利于稠油开采。
油田注汽锅炉,特别是油田野外专用湿蒸汽发生器的应用愈加广泛,其相应的附属配套设施多达几十种。目前油田活动注汽锅炉燃油系统包括卸油罐、卸油泵、储油罐、油泵房等组成,主要存在以下难题:
一:设备配套多,不利于整体施工的灵活机动。卸油罐、卸油泵搬迁需要一车次,油泵房需要一车次,机动性差。
二:安全风险点众多,增大了隐患治理的投入。各配套设施需要可靠接地、油泵房需要防爆、强制通风、可燃气体检测等安全风险点多,需要增加隐患治理的投入。
三:流程设备复杂繁琐,大幅增加了日常维护费用。
四:场地要求40m×50m,90%油田场地不能满足现有设备摆放标准需求,场地平整投入大。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活动油田注汽锅炉结构复杂,在据生产需要频繁搬迁的工况下造成工作劳动强度大、耗费时间长、风险隐患点多。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油田注汽锅炉结构复杂、运输不便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更为合理的自动化供卸油装置及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自动化供卸油装置,包括:油田注汽锅炉,其包括:卸油罐、卸油泵、供油泵;
其中卸油罐设有卸油罐出口和卸油罐入口;
其中卸油泵设有第一三通,所述第一三通通过设有第七阀门的管路连接卸油罐出口,并通过设有第一阀门的第一卸油管路连接储油罐出口;其中所述供油泵设有第二三通,所述第二三通通过设有第八阀门的管路连接卸油罐入口,并通过设有第五阀门的第二卸油管路连接燃烧器出口;其中储油罐入口通过设有第四阀门和第八阀门的管路连接卸油罐入口;其中所述第一卸油管路和第二卸油管路之间通过设有第六阀门的连通管路导通,且所述连通管路的一端和第一阀门与储油罐出口之间的第一卸油管路导通,另一端和第五阀门与燃烧器出口之间的第二卸油管路导通。
其中,还包括扫线机构,所述扫线机构的扫线入口通过第十一阀门连接卸油泵,并通过第十一阀门和第七阀门连接卸油罐出口;其中所述第一三通并联有第一扫线旁通线路,第一扫线旁通线路上设有第二阀门;其中所述供油泵的第二三通并联有第二扫线旁通线路,所述第二扫线旁通线路上设有第三阀门。
其中,所述卸油罐内设有加热管路,所述加热管路两端设有第九阀门和第十阀门。
其中,所述卸油罐顶部设有卸油口。
同时,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利用如前所述的自动化供卸油装置进行自动化供卸油的方法,包括:
自动卸油步骤:关闭第二阀门、第六阀门、第十一阀门,导通第一阀门、第七阀门,使卸油罐的存油经过第一阀门和第七阀门流入储油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孤岛采油厂,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孤岛采油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873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