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压互感器比极性的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88508.5 | 申请日: | 2017-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592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赵宏岩;赵书瑾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市欧睿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5/02 | 分类号: | G01R35/02;G01R29/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邓佳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培计 电流互感器 互感器 电压互感器 串接 两相 升流 检测 近似 实验工作效率 一次侧线圈 二次电路 二次回路 极性检验 继电保护 交流电流 三相电压 自动装置 环流 接地 闭合面 中性线 变比 次侧 接线 量程 工作量 解开 指针 包围 观察 应用 交流 | ||
本发明涉及电压互感器比极性的检测方法;属于互感器技术领域;任选电流互感器的两相,在一次侧线圈的L端同时接地,K端串接一升流装置;在二次侧的中性线n上串接一只交流安培计;用升流装置向其中注入定量的交流电流,电流大小及安培计的量程可由电流互感器的变比确定,数量级约在10‑1A至1A之间;观察安培计的变化和读数;二次回路的电流很小,近似为零,此时若安培计的指针不动或微偏,则说明此两相的二次电路在闭合面包围下其电流近似成环流;它可应用于现场继电保护自动装置的极性检验,无需将每组三相电压或电流互感器接线解开成单个互感器进行检测,因此可减轻工作量,大幅度提高实验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压互感器比极性的检测方法,属于互感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压互感器和变压器很相像,都是用来变换线路上的电压。但是变压器变换电压的目的是为了输送电能,因此容量很大,一般都是以千伏安或兆伏安为计算单位;而电压互感器变换电压的目的,主要是用来给测量仪表和继电保护装置供电,用来测量线路的电压、功率和电能,或者用来在线路发生故障时保护线路中的贵重设备、电机和变压器,因此电压互感器的容量很小,一般都只有几伏安、几十伏安,最大也不超过一千伏安。
电压互感器是一个带铁心的变压器。它主要由一、二次线圈、铁心和绝缘组成。当在一次绕组上施加一个电压U1时,在铁心中就产生一个磁通φ,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则在二次绕组中就产生一个二次电压U2。改变一次或二次绕组的匝数,可以产生不同的一次电压与二次电压比,这就可组成不同比的电压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将高电压按比例转换成低电压,即100V,电压互感器一次侧接在一次系统,二次侧接测量仪表、继电保护等;主要是电磁式的(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应用广泛),另有非电磁式的,如电子式、光电式。
电压互感器本身的阻抗很小,一旦副边发生短路,电流将急剧增长而烧毁线圈。为此,电压互感器的原边接有熔断器,副边可靠接地,以免原、副边绝缘损毁时,副边出现对地高电位而造成人身和设备事故。
测量用电压互感器一般都做成单相双线圈结构,其原边电压为被测电压(如电力系统的线电压),可以单相使用,也可以用两台接成V-V形作三相使用。实验室用的电压互感器往往是原边多抽头的,以适应测量不同电压的需要。供保护接地用电压互感器还带有一个第三线圈,称三线圈电压互感器。三相的第三线圈接成开口三角形,开口三角形的两引出端与接地保护继电器的电压线圈联接。
正常运行时,电力系统的三相电压对称,第三线圈上的三相感应电动势之和为零。一旦发生单相接地时,中性点出现位移,开口三角的端子间就会出现零序电压使继电器动作,从而对电力系统起保护作用。
从电压互感器的原理特性上不难看出,电压互感器二次测不允许短路,由于电压互感器内阻抗很小,二次回路短路时,会出现很多的电流,将损坏二次设备甚至危及人身安全,因此需要对极性的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步骤简单,设计合理、灵活方便的电压互感器比极性的检测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含以下步骤:
1、在检测之前,须断开一次隔离刀闸,确保电流互感器内部电路处于无电流状态;
2、任选电流互感器的两相,在一次侧线圈的L端同时接地,K端串接一升流装置;
3、在二次侧的中性线n上串接一只交流安培计;
4、用升流装置向其中注入定量的交流电流,电流大小及安培计的量程可由电流互感器的变比确定,数量级约在10-1A至1A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市欧睿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市欧睿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8850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