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基聚酰胺及其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92530.7 | 申请日: | 2017-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930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肖茹;陶磊;刘可;李圆圆;徐军;王华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G69/26 | 分类号: | C08G69/26;C08G69/28 |
代理公司: | 上海统摄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03 | 代理人: | 金利琴 |
地址: | 2016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聚酰胺 及其 合成 方法 | ||
1.一种生物基聚酰胺的合成方法,其特征是:1,9-壬二酸水溶液与1,10-癸二胺水溶液通过熔融缩聚反应制备生物基聚酰胺,具体为合成生物基聚壬二酸酰癸二胺,包括以下步骤:
(1)配制1,10-癸二胺溶液和1,9-壬二酸溶液:将1,10-癸二胺完全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制得1,10-癸二胺溶液;将1,9-壬二酸完全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制得1,9-壬二酸溶液;
(2)制备聚壬二酸酰癸二胺:将1,10-癸二胺溶液和1,9-壬二酸溶液加入反应器内混合,制得混合溶液,然后将反应器内的气氛置换为惰性气氛,在搅拌作用下,上述混合溶液在反应器内进行熔融缩聚反应,制得聚壬二酸酰癸二胺;
所述1,9-壬二酸和1,10-癸二胺为生物基1,9-壬二酸与1,10-癸二胺;
所述熔融缩聚反应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反应温度为120~150°C,釜内压力为0.2~0.5MPa,搅拌速率为50~150r/min,同时在反应过程中,反应器内不断排出水汽,排出的水汽量为初始加入水量总体积的70~90%时,停止排气;第二阶段的反应温度为210~240°C,反应器内压力为1.6~3.0MPa,搅拌速率为100~200r/min,反应时间为1~5小时;第三阶段的反应温度为240~280°C,反应器内压力为0MPa,搅拌速率为100~200r/min,反应时间为10~120分钟;第四阶段的反应温度为250~270℃,压力为-0.1MPa,搅拌速率为50~100r/min,反应时间为10~120分钟;
所述反应器为聚合釜;所述生物基聚壬二酸酰癸二胺的产率为80~9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基聚酰胺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1,10-癸二胺溶液中1,10-癸二胺与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1:0.5~1.5;1,9-壬二酸溶液中1,9-壬二酸与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1:0.5~2.5;1,10-癸二胺溶液和1,9-壬二酸溶液在反应器内混合时的1,10-癸二胺与1,9-壬二酸的单体摩尔比为1.008~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基聚酰胺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熔融缩聚反应第一阶段的反应温度为130~140°C,釜内压力为0.2~0.3MPa,搅拌速率为50~150r/min,同时在反应过程中,聚合釜内不断排出水汽,排出的水汽量为初始加入水量总体积的75~85%时,停止排气;第二阶段的反应温度为220~230°C,釜内压力为1.8~2.2MPa,搅拌速率为100~200r/min,反应时间为2~3小时;第三阶段的反应温度为250~260°C,釜内压力为0MPa,搅拌速率为100~200r/min,反应时间为20~100分钟;第四阶段的反应温度为250~260°C,釜内压力为-0.1MPa,反应时间为30~90分钟,搅拌速率为50~100r/min。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基聚酰胺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配制1,10-癸二胺溶液时,将1,10-癸二胺加入去离子水中后,以每分钟1~5℃的升温速率逐步升温至50°C并伴以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在水中,制得1,10-癸二胺溶液,其中搅拌的速率为50~200r/min;
配制1,9-壬二酸溶液时,将1,9-壬二酸加入去离子水中后,以每分钟5~10℃的升温速率逐步升温至80°C并伴以搅拌和冷凝回流,使其完全溶解在水中,制得1,9-壬二酸溶液,其中搅拌的速率为50~300r/min;
将1,10-癸二胺溶液和1,9-壬二酸溶液加入聚合釜内进行混合时,将1,10-癸二胺溶液加入聚合釜的恒压加料罐中后,密封恒压加料罐;同时,将1,9-壬二酸溶液通过聚合釜的加料口加入聚合釜中后,密封聚合釜;随后打开恒压加料罐与加料口之间的阀门,使1,10-癸二胺溶液在密闭环境下流入聚合釜内与1,9-壬二酸溶液混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9253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