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合物包覆纳米药物制备装置与制备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095161.7 申请日: 2017-02-22
公开(公告)号: CN106860428A 公开(公告)日: 2017-06-20
发明(设计)人: 陈登岳;王冰 申请(专利权)人: 厦门大学
主分类号: A61K9/51 分类号: A61K9/51;A61K31/343;A61K47/32;B01D9/02
代理公司: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5200 代理人: 马应森
地址: 361005 *** 国省代码: 福建;3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聚合物 纳米 药物 制备 装置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纳米药物的制备,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微米级中空多孔纤维丝束结晶器的聚合物包覆纳米药物制备装置与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不断发展,基于纳米技术研发而成的纳米药物制剂的独特性质也逐渐被研究者所了解,如被动靶向性,增强渗透滞留效应等。然而直接使用纳米药物晶体因为各种原因而很难被直接应用于实际治疗中,常在未到达人体有效部位前就被体内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识别吞没而失效。使用可降解的聚合物(如PLGA,PEG等)对纳米颗粒包覆制成的聚合物纳米载药颗粒有着诸多优势:如可提高药物有效性,控制释放时间,延长药物生物半衰期,更易穿过细胞膜等。因此如何能将药物纳米化,并对其表面进行包覆修饰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热门研究问题。现阶段,很多研究者从各个领域采取了不同方法对纳米药物进行制备与聚合物包覆。如Azad等([1]Azad M,Arteaga C,Abdelmalek B,et al.Spray drying of drug-swellable dispersant suspensions for preparation of fast-dissolving,high drug-loaded,surfactant-free nanocomposites.Dru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harmacy,2015,41(10):1-15)首先使用湿法纳米球磨机将药物灰黄霉素(Griseofulvin)制备成纳米悬浊液,随后加入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利用喷雾干燥技术将纳米药物悬浊液包覆干燥成为聚合物纳米复合颗粒;li等([2]Li J,Hwang I C,Chen X,et al.Effects of chitosan coating on curcumin loaded nano-emulsion:Study on stability and invitrodigestibility.Food Hydrocolloids,2016,60:138-147)利用O/W纳米乳化法,先将药物分散在油相体系中,再将其滴入壳聚糖的乙酸溶液中并使用超声进行乳化,制备成聚合物包覆的纳米颗粒悬浊液;Paisana等([3]Paisana M C,Müllers K C,Wahl M A,et al.Produc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Olanzapine Nanoparticles by Rapid Expansion of Supercritical Solutions(RESS).Journal of Supercritical Fluids the,2015,109(1):124-13)利用超临界快速膨胀法(RESS)在高温高压下使用超临界CO2制备纳米药物颗粒。但是这些包覆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基于O/W的纳米乳化法容易在制备过程中由于纳米颗粒的独特性质(高比表面能,强烈范德华力)而在溶液中产生软团聚现象,生产的聚合物包覆住多个纳米颗粒而造成的硬团聚无法被分开;超临界CO2技术则因聚合物或药物颗粒的低溶解度使得药物的大规模生产受到限制;喷雾干燥技术需要高温等高能耗条件,且对制备的纳米粒径有限制,很难制备出小于10nm的颗粒;且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制备方法都是批次生产(batch process),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每一批次的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在实际应用进行有效调控。因此如何能够连续性的生产出粒度可控,反应条件温和并且质量稳定的聚合物包覆纳米药物颗粒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微米级中空多孔纤维丝束结晶器的聚合物包覆纳米药物制备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合物包覆纳米药物的制备方法。

所述聚合物包覆纳米药物制备装置设有分溶剂瓶、第1蠕动泵、纤维丝束结晶器、溶解药物瓶、第2蠕动泵和真空过滤系统;所述纤维丝束结晶器设有外管和内管,内管设在外管内,分溶剂瓶与第1蠕动泵的入口连接,第1蠕动泵的出口与纤维丝束结晶器的内管入口连接,纤维丝束结晶器的内管出口封堵,溶解药物瓶与第2蠕动泵的入口连接,第2蠕动泵的出口与纤维丝束结晶器的外管入口连接,纤维丝束结晶器的外管出口接真空过滤系统;所述纤维丝束结晶器的内管由中空多孔纤维丝束组成。

所述第1蠕动泵的出口与纤维丝束结晶器的内管入口之间可设第1压力计,所述第2蠕动泵的出口与纤维丝束结晶器的外管入口之间可设第2压力计;单根中空多孔纤维丝的孔隙率可为8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951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