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密封组件和应用该密封组件的密封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95860.1 | 申请日: | 2017-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581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嘉平;罗欣;杨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朗松珂利(上海)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29/00 | 分类号: | F16L29/00;F16L41/18 |
代理公司: | 上海音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1267 | 代理人: | 杨暄 |
地址: | 201108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孔道 密封组件 连接接头 金属球体 空心腔体 密封工艺 入口处 压入 电力仪器仪表 安全运行 拆卸连接 过盈配合 介质管道 介质压力 输送介质 金属球 精准度 空心腔 体内部 硬密封 密封 应用 保证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密封组件和应用该密封组件的密封工艺,用于在空心腔体充入介质后密封空心腔体,密封组件包括连接接头和金属球体,介质经由介质管道、连接接头、介质充入孔道进入空心腔体,金属球体位于介质充入孔道的入口处,且直径和介质充入孔道的孔径满足过盈配合要求。密封工艺中停止输送介质后即刻利用连接接头将位于介质充入孔道入口处的金属球体压入介质充入孔道。本发明无需拆卸连接接头,直接即时利用连接接头将金属球压入介质充入孔道中,保证空心腔体内部的介质压力与密度的精准度需求,实现完全可靠和稳定的硬密封,从而保证电力仪器仪表长期安全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密封领域,尤其是一种密封组件和应用该密封组件的密封工艺。
背景技术
腔体及容器内充气及密封工艺已广泛应用于在电力仪器仪表、阀门等行业,促进了电力仪器仪表行业的快速发展,保证电力仪器仪表内气体气压及密度的精准度及密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已成为电力仪器仪表行业的重要任务之一。电力仪器仪表内气体为灭弧介质和绝缘介质,若发生泄漏或无法保证气体气压和密度的精准度,就不能确保电力运行的可靠安全运行。因此充气气压和密度的精准度和密封的可靠稳定性对电力仪器仪表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在电力仪器仪表中实现充气腔体密封有以下二种方式:
(1)充气接头充气后利用橡胶O型圈软密封,即使用充气接头对腔体内部充入所需压力及密度值的气体,然后即时将充气接头挤压橡胶O型圈,并利用螺纹紧固压紧橡胶O型圈,从而实现充气后的密封。此种工艺的优点是生产作业简单易操作,可反复操作。其缺点是橡胶O型圈在挤压过程中,可能造成应力开裂及损伤,造成泄漏并返工;其次橡胶O型圈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在要求的温度段(例如:-30℃~+60℃)中,橡胶由于自身的固化及热胀冷缩等特性可能产生裂纹及损伤,从而导致无法满足电力仪器仪表长期有效的可靠及稳定的密封;再者螺纹紧固压紧橡胶O型圈,在重力加速度(例如:50g)的冲击下将产生螺纹松动导致橡胶O型圈的压缩量不足,从而造成气体泄漏,无法满足电力仪器仪表有效、可靠和稳定的密封。
(2)充气接头充气后焊接密封,即使用充气接头对腔体内部充入所需压力及密度值的气体,然后即时将腔体的充气接口采用焊接方式进行密封,实现充气及密封工艺。此种工艺的优点是焊接可有效可靠的保证腔体密封。缺点是焊接工艺对设备需求依赖大,成本高;其次焊接工艺操作复杂,工作量大,不易操作;再者焊接工艺过程对电力仪器仪表本身产生的热量,将会影响内部气体压力的膨胀,损坏电力仪器仪表及影响寿命,无法满足电力仪器仪表长期有效的可靠安全运行。
申请号为CN201020534985.3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充气式输气管道截止器,由充气球、密封环、球状笼体、充气管、进气控制阀、压力表、泄压阀等组成,在气流管道内壁一体的焊接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上一体的焊接有球状笼体,所述球状笼体内固定有充气球,充气球上有两点与球状笼体相连,充气球一端设有充气口,充气口通过充气管与输气管道外的气源连通。采用上述充气式输气管道截止器,正常生产时,充气球处于未充气状态,输气管道内气流正常流通,气流需要切断时,利用外部的气源使充气球膨胀,有弹性的球体外表皮在气压作用下与密封环紧密接合,实现烟气的截断;气流需要恢复流通时,将充气球的气体泄压阀门打开。该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便于操作。然而,利用该实用新型的充气球进行球密封仅仅适用于短期频繁开闭的充气口密封,无法达到长期稳定可靠的密封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朗松珂利(上海)仪器仪表有限公司,未经朗松珂利(上海)仪器仪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958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抗压式碳纤维管
- 下一篇:一种防渗透的非金属柔性复合软管快速连接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