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沼液浓缩液作为草甘膦异丙胺盐增效剂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96983.7 | 申请日: | 2017-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624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马艳;张东明;马小艳;姜伟丽;董泰丽;马亚杰;王丹;付传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东民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63/00 | 分类号: | A01N63/00;A01N57/20;A01P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 |
地址: | 455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浓缩 作为 草甘膦异丙胺盐 增效剂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农药领域,具体公开了沼液浓缩液作为草甘膦异丙胺盐增效剂的应用。所述应用具体为,将草甘膦异丙胺盐和沼液浓缩液混合稀释后,采用茎叶喷雾的方式处理杂草;稀释后,草甘膦异丙胺盐的浓度为1.37~2.73×10‑3g a.i./ml,沼液浓缩液的浓度为0.5~4%(v/v)。草甘膦异丙胺盐的使用剂量为41~82g a.i./亩;沼液浓缩液的使用剂量为150~1200ml/亩。本发明发现将沼液浓缩液与草甘膦异丙胺盐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使用,对草甘膦异丙胺盐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将草甘膦异丙胺盐的使用剂量显著降低25%~50%,除草效果提前3~5天,可防除的杂草生育期推迟4~5叶期,有效提高了除草速度及防治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沼液浓缩液作为草甘膦异丙胺盐增效剂的应用。
背景技术
草甘膦是美国孟山都公司开发的广谱灭生性传导型有机磷类除草剂,作为全球最畅销的农药品种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我国南方的大部分果园、棉田和荒地使用,取得了不错的防效。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和农作物复种指数的提高,我国免耕和少耕作物田面积不断扩大,农民定向保护用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加之目前仍缺乏其他有效的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来防除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使得具有高效广谱内吸特性的草甘膦得到广泛应用,使用量迅速增加,在农田杂草的防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草甘膦的使用为保障农业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农民普遍缺乏科学使用除草剂的知识,习惯于大剂量、重复和单一使用药剂来防除杂草,伴随而来的是标靶杂草对草甘膦很快产生了抗药性。因此尽可能少用甚至不用化学农药成了公众和植保专家追求的目标之一。
目前,采用辅助助剂与草甘膦混配或混合使用是降低草甘膦用量、增加其防除杂草效果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寻找高效、对环境友好的草甘膦增效助剂对于今后草甘膦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绿色、对环境友好的草甘膦增效助剂。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沼液浓缩液作为草甘膦异丙胺盐增效剂的应用。
所述沼液浓缩液是山东民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一种新型植物生长促进液。采用首创的A&T生物发酵工艺,利用天然谷物多道发酵,并经过独有的U-NRO多级透析提纯技术获得的原生态生长液,含有氮、磷、钾、钙、硼、硒、锌、氨基酸、腐植酸、蛋白质、糖类、核酸、微生物代谢物等营养物质以及维生素B3、维生素B12、抗生素等生理活性物质。为目前国内市场中纯生态、无残留、养分最全的植物生长促进液,执行标准:NY1429-2010;肥料类别:含氨基酸水溶肥料;登记证号:农肥(2013)临字7252。
所述沼液浓缩液及其制备方法参见CN104058799A记载。
所述沼液浓缩液包括以下组分:N:1~2g/L,P2O5:5~10g/L,K2O:20~40g/L,有机质:20~50g/L,腐植酸:5~10g/L,微量元素Te:3~6g/L,所述浓缩液的pH为10.0。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膜前预处理工艺:首先原沼液输送至调节池内,沉淀、过滤,去除沼液中部分细小砂砾、不溶杂质;
B、上述处理过的沼液通入空气,然后泵至酸化水解池内进行酸化水解,控制温度为25-30℃,分解原沼液中大分子,去除沼液中大部分细小砂砾、不溶杂质;
C、经过膜前预处理的沼液输送至超滤原料罐,首先经保安过滤器30目,再利用超滤膜对其进行超滤处理,得到超滤浓液和超滤清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东民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山东民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969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