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稠油降粘助排组合物、降粘助排剂、制备方法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97068.X | 申请日: | 2017-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674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5 |
发明(设计)人: | 陈慧卿;杨军虎;王孟江;李飞鹏;常国栋;王剑;郝春雷;先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9K8/584 | 分类号: | C09K8/584;E21B43/22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胡云飞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稠油降粘助排 组合 降粘助排剂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稠油降粘助排组合物、降粘助排剂、制备方法及应用,属于石油开采技术领域。该降粘助排组合物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组成:氟碳表面活性剂0.1~2份,碳氢表面活性剂0.5~1份,助剂0.25~1份,助排剂0.05~0.3份。其中,氟碳表面活性剂选自FC‑01、FC‑02、FC‑04‑1、FC‑06、FC‑08、FC‑11中的一种或多种;碳氢表面活性剂选自α‑烯基磺酸钠、SYHSY、SDBS、YN中的一种或多种;助排剂选自F370、F633、SH6中的一种或多种。该降粘助排组合物具有较低的表界面张力,能有效降低稠油的动力粘度,改善岩心表面润湿性,提高回采水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稠油降粘助排组合物,同时还涉及包含该组合物的降粘助排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石油开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稠油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胶质沥青质含量高、黏度大、流动性差,因此稠油开采的关键是降低黏度,改善流动性。目前,我国开采特超稠油主要采用蒸汽吞吐、蒸汽驱等热采技术。但是在吞吐后期,注汽开采常出现油气比降低、原油粘度增大、井筒举升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稠油油藏的深度开发。众所周知,伴蒸汽注入高效稠油降粘助排剂能够降低注汽压力,减小井筒举升阻力,提高注汽生产的经济效益,是多轮次吞吐后期提高采收率的有效途径。但是蒸汽的温度一般较高(最高可达350℃),伴蒸汽注入的降粘助排剂要求具备较高的耐温性能。
目前,较为常用的稠油降粘助排剂其主要成分为碳氢类表面活性剂。碳氢类表面活性剂存在以下问题:1)表面活性欠佳,至多使水的表面张力降至27mN·m-1左右;2)酸性环境中近乎无效,碱性环境中发挥良好的表面活性;3)耐温性能不足。如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制的HEA稠油降粘剂,石油大学研制的GY稠油降粘剂,以及新疆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制的以石油皂或环烷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稠油降粘剂,虽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能,但是表面活性较低,通常需要与碱性物质复配发挥乳化降粘作用,而碱性物质会引起粘土膨胀、结垢从而伤害地层。公布号CN1560177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耐高温稠油降粘剂,具体为N-烷基-γ-双季铵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耐200℃以上高温,对稠油具有良好的乳化效果,且无需与碱性物质复配使用,但是合成工艺复杂,生产成本较高。
氟碳表面活性剂是指碳氢链中的氢原子部分或全部被氟原子取代所形成的表面活性剂。氟碳表面活性剂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和两性型,其分子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改变。氟碳表面活性剂具有“三高”特性,即表面活性高,极低的使用浓度(普通碳氢表面活性剂浓度的1/100~1/10)就能使水的表面张力降至14~20mN·m-1;热稳定性高,如无水全氟辛基磺酸盐在400℃下加热5h不会分解;化学稳定性高,可抵抗强酸、强碱和强氧化作用。公布号CN103396785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包含氟碳表面活性剂的防膨助排剂,由以下质量百分数的组分组成:氟碳表面活性剂(FCO,购自杭州仁杉科技有限公司)2~4%,50%四甲基氯化铵35~45%,助排剂(购自河北仝硕化工有限公司)1.5~3%,烷基酚聚氧乙烯醚0.3~0.8%,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3~0.8%,水50~60%。该防膨助排剂能够抑制储层中粘土矿物水化膨胀,并帮助稠油从地下排出,但是其乳化降粘效果不明显,助排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稠油降粘助排组合物。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包含上述组合物的稠油降粘助排剂。
最后,本发明再提供一种稠油降粘助排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稠油降粘助排组合物,由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组成:氟碳表面活性剂0.1~2份,碳氢表面活性剂0.5~1份,助剂0.25~1份,助排剂0.05~0.3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970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