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缩机泵体构件碳氮共渗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97122.0 | 申请日: | 2017-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117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9 |
发明(设计)人: | 阮吉林;张启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百达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C8/32 | 分类号: | C23C8/32;C23C8/34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33233 | 代理人: | 蒋超 |
地址: | 318000 浙江省台***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缩机 构件 碳氮共渗 方法 | ||
1.一种压缩机泵体构件碳氮共渗方法,其特征在于,本压缩机泵体构件碳氮共渗方法是按下述顺序步骤进行的:
首先装炉,将压缩机泵体构件放入碳氮共渗炉内腔中以及在碳氮共渗炉内腔中放置催渗剂;
接着炉内去氧,先通过抽真空将碳氮共渗炉内腔压力抽至5KPa以下,再向碳氮共渗炉内腔中注入保护气体直至正压;
然后表面化学处理,将压缩机泵体构件加热至570℃-600℃后保温50min-90min,在保温阶段向碳氮共渗炉内腔中持续注入保护气体、氨气和二氧化碳;
最后出炉,先停止向碳氮共渗炉内腔中注入氨气和二氧化碳,再冷却压缩机泵体构件,待压缩机泵体构件温度降至200℃以下后停止向碳氮共渗炉内腔中注入保护气体以及将压缩机泵体构件从碳氮共渗炉内腔中取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泵体构件碳氮共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渗剂为四氯乙烯溶液或柠檬酸溶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泵体构件碳氮共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渗剂和固体颗粒物混合放置在催渗剂放置桶内,催渗剂放置桶放置在碳氮共渗炉内腔底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泵体构件碳氮共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内去氧步骤中,碳氮共渗炉内腔的气压高于120KP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泵体构件碳氮共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气体为氮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泵体构件碳氮共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化学处理步骤中,氨气的注入流量为100L/min-110L/min,二氧化碳的注入流量为0.5L/min-0.8L/min。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泵体构件碳氮共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化学处理和出炉步骤中,氮气的注入流量为40L/min-50L/min。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泵体构件碳氮共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气体为氨气或氨气与氮气的混合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泵体构件碳氮共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化学处理步骤中,注入碳氮共渗炉内腔中气体总流量大于130L/min,其中氨气的注入总流量大于110L/min,二氧化碳的注入流量为0.5L/min-0.8L/min。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泵体构件碳氮共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炉步骤中,保护气体的注入流量为40L/min-50L/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百达精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百达精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97122.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