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绝缘内管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98189.6 | 申请日: | 2017-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9331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发明(设计)人: | 王成立;维克多·费多罗维奇·契霍特金;卢春华;蒋国盛;吴翔;陆洪智;左国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E21B17/00 | 分类号: | E21B17/00;E21B47/00;B29D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刘杰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绝缘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绝缘内管及其制作方法。其中,绝缘内管至少包括:连接管、缠丝管及压紧环;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缠丝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压紧环设置在所述连接管与所述缠丝管连接处的外部;所述连接管与所述缠丝管连接处为锯齿结构或波浪结构。本发明将连接管和缠丝管的连接处设计为锯齿结构或波浪结构,并在连接处设置有压紧环,不仅增加了连接管和缠丝管的接触面积,提高了连接管与缠丝管连接处的粘接力,而且限制了缠丝管在高压下的变形,从而降低了连接管与缠丝管连接处的用于破坏粘接的作用力,使本发明能够承受高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层气、页岩气、地热、可燃冰等清洁能源的勘探开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绝缘内管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煤炭能源短缺的加剧,煤层气、页岩气、地热、可燃冰等清洁能源成为了各大石油公司勘探开发的重点。在勘探开发的过程中,钻井形成的井眼是获取地下煤层气、页岩气、地热、可燃冰能清洁能源的唯一通道和途径。在钻井过程中,需要根据钻井设计书确定钻进轨迹进行钻进,因此,需要实时获取井下钻进参数,即进行随钻测量。
随钻测量是指在钻进过程中连续不断地获取近钻头信息,并实时传输至地表,其是一种用于指导定向钻进作业的技术手段。随钻测量一般被分为有线随钻测量和无线随钻测量。有线随钻测量使用电缆传输井底信息,数据传输量大、传输速率高,但在测量时需要停泵并将钻杆提出井口,下入电缆测量,因而会影响钻进作业的正常进行。无线随钻测量可以在钻进的同时获得井下信息,一般包括泥浆脉冲随钻测量和电磁随钻测量。其中,泥浆脉冲随钻测量使用泥浆脉冲作为信息的载体,应用广泛,但由于为了保护在煤层气、页岩气、地热、可燃冰等清洁能源的勘探开发中的低压低渗储集层,往往采用泡沫、充气泥浆等欠平衡钻井,因而使得泥浆脉冲在可压缩循环介质中无法使用。而电磁随钻测量则是使用电磁波作为信息的载体,数据传输速率高、实时性好,能够用于各种钻井液的钻进。电磁随钻测量一般使用截断钻杆的偶极子发射天线,因此要求钻具在保证强度的同时保持绝缘,其结构大体分为绝缘外管和绝缘内管两部分。其中,绝缘外管即偶极子发射天线,承担钻铤的作用并保证绝缘,绝缘内管的内部为各种测量和控制模块,因此要求密封性好、抗高压并且保证绝缘。目前国内外关于绝缘外管的制作技术已相当成熟,已经能满足电磁随钻的需求。
关于电磁随钻测量系统的绝缘内管,由于需要同时满足绝缘、耐高压和高密封性的特点,因此,目前多采用在金属管接头上缠丝玻璃钢管的结构方式,但是由于材料本身粘接强度和加工工艺条件的限制,造成金属管与绝缘材料之间的粘接强度低。而且,金属材料和充当绝缘材料的缠丝玻璃钢管之间的弹性模量不同,在受压时细长的缠丝玻璃钢管收缩变形大,而金属材料变形小,从而造成金属管接头与缠丝玻璃钢管粘接部位的用于破坏粘接的作用力增大,使绝缘内管失效。
综上所述,随着钻井技术的不断发展,钻进深度的不断增加,电磁随钻测量的绝缘内管承受的钻井液压力也越来越大,现有的绝缘内管结构已无法适应日趋增加的高压。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绝缘内管及其制作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金属管与绝缘材料之间的粘接强度低和金属管接头与缠丝玻璃钢管粘接部位的用于破坏粘接的作用力大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能够承受高压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绝缘内管,至少包括:连接管、缠丝管及压紧环;所述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缠丝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压紧环设置在所述连接管与所述缠丝管连接处的外部;所述连接管与所述缠丝管连接处为锯齿结构或波浪结构。
进一步地,在所述压紧环与所述缠丝管的连接处设置有环氧树脂结构胶。
进一步地,还至少包括:密封端盖;所述密封端盖设置在所述连接管的第二端。
进一步地,在所述密封端盖上有注液口。
进一步地,还至少包括:在所述注液口中设置有单向注油阀。
进一步地,还至少包括:测压部件;所述测压部件设置在所述单向注油阀安装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981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动静式双级PDC钻头
- 下一篇:柔性耐曲绕抽油杆及抽油杆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