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磁性液体端面迷宫密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99625.1 | 申请日: | 2017-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6914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发明(设计)人: | 李德才;喻峻;何新智;柏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J15/43 | 分类号: | F16J15/43;F16J15/34;F16J15/447 |
代理公司: | 北京卫平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2 | 代理人: | 董琪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性 液体 端面 迷宫 密封 装置 | ||
磁性液体端面迷宫密封装置,属于机械工程密封领域。解决了现有磁性液体密封装置在失效的情况下,泄漏量较大,安全性不高的问题。所述装置由外壳(1)、静环、动环、永磁体、隔磁定位环、轴套、端盖(23)组成。永磁体的内径和外径和分别和静环的内径和外径相等,静环和动环端面开有高低齿,静环高齿(低齿)和动环低齿(高齿)相对,能够有效形成磁场梯度,增加耐压能力,其间距(密封间隙)为0.1~0.3mm;永磁体充磁方向相同或相反,不同的放置方式形成的磁回路不同,根据情况选择合理的永磁体放置方式。当磁性液体(25)失效时,动环和静环上的高低齿构成错列型迷宫密封,气体通过迷宫泄漏时,动能转化为内能,减小泄漏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工程密封领域,尤其适用于磁性液体端面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磁性液体密封因其零泄漏、长寿命、低摩擦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磁性液体密封一但失效,其泄漏量较大,使得磁性液体密封的安全性下降。现有磁性液体密封装置如公告号为CN 204267737U公开的一种磁铁上开迷宫结构的磁性液体密封装置,所述装置在磁铁的内环上加工有迷宫密封结构,因磁铁质脆硬,加工性能不好,同时所述迷宫属于直通型,减漏效果不好;又如公告号为CN103115152A公开的一种磁性液体与迷宫交替式组合密封,所述装置把轴加工成阶梯状,因轴的设计还应满足动力学设计要求,此方法实用性不高。又如公布号为CN104373601A公开的一种极靴上开高低齿的磁性液体密封装置,所述装置极齿高度不同,用于形成迷宫,这种方法增加轴向长度,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磁性液体旋转密封装置在失效的情况下,泄漏量较大,安全性不高。因此提出一种磁性液体端面迷宫密封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磁性液体端面迷宫密封装置,该装置包括:外壳、第一动环密封圈、第一动环、第一隔磁定位环、第一静环、第一静环密封圈、第一永磁体、第一轴套、第二静环、第二静环密封圈、第二隔磁定位环、第二动环、第二动环密封圈、第三静环、第三静环密封圈、第二永磁体、第二轴套、第四静环密封圈、第四静环、第三隔磁定位环、第三动环、第三动环密封圈、端盖、回转轴、磁性液体。
构成该装置的各部分之间的连接:所述第一动环密封圈安装在第一动环内圆的凹槽内,构成带密封圈的第一动环;所述第一静环密封圈安装在第一静环外圆的凹槽内,构成带密封圈的第一静环;所述第二静环密封圈安装在第二静环外圆的凹槽内,构成带密封圈的第二静环;所述第二动环密封圈安装在第二动环内圆的凹槽内,构成带密封圈的第二动环;所述第三静环密封圈安装在第三静环外圆的凹槽内,构成带密封圈的第三静环;所述第四静环密封圈安装在第四静环外圆的凹槽内,构成带密封圈的第四静环;所述第三动环密封圈安装在第三动环内圆的凹槽内,构成带密封圈的第三动环;所述带密封圈的第一动环套在回转轴上,利用其自带的紧固螺钉完成带密封圈的第一动环的定位,构成带第一动环的回转轴。
所述外壳轴线垂直地面放置,依次放入第一隔磁定位环、带第一动环的回转轴、第一轴套、磁性液体、带密封圈的第一静环、第一永磁体、带密封圈的第二静环、磁性液体、第二隔磁定位环、带密封圈的第二动环、第二轴套、磁性液体、带密封圈的第三静环、第二永磁体、带密封圈的第四静环、磁性液体、第三隔磁定位环、带密封圈的第三动环,利用带密封圈的第三动环上的紧固螺钉完成定位;放入所述端盖,利用螺纹连接完成各组件的定位。
本发明和已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永磁体的内径和外径和分别和静环的内径和外径相等,这样能更好的形成磁回路;静环和动环端面开有高低齿,装配时静环的低齿和动环的高齿相对,静环高齿和动环低齿相对,这样能够保证形成磁场梯度,增加耐压能力;静环高齿(或低齿)和动环低齿(或高齿)之间的距离为密封间隙,密封间隙为0.1~0.3mm;第一永磁体和第二永磁体充磁方向相同或相反,不同的放置方式形成的磁回路不同,根据情况选择合理的永磁体放置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996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