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影响机动车辆的发动机舱中的气流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02402.6 | 申请日: | 2017-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281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发明(设计)人: | 贝恩德·布林克曼;约翰·昂德里克·韦格斯;托马斯·尼切;朱利安·蒂策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8 | 分类号: | B60K1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刘小峰 |
地址: | 美国密歇根州迪尔***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影响 机动车辆 发动机舱 中的 气流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影响机动车辆的发动机舱内的气流的装置。该装置包含用于在两个端部位置之间调整装置的调整工具。该装置被分配给发动机舱的部分区域,以使处于端部位置中的一个时,设置在发动机舱中的气流被部分地或全部地引导到该部分区域中或被引导离开该部分区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影响机动车辆的发动机舱内的气流的装置,所述装置包含用于在两个端部位置之间调整该装置的调整工具。
背景技术
这种装置是已知的并且用于通过将存在于车辆外部的气流引入到机动车辆的发动机舱中来确保发动机舱被通风或被冷却的目的。由此使按需使发动机舱通风和/或冷却成为可能。如果需要用于使发动机舱通风和/或冷却的空气,则可以通过调整这种装置将空气引入到发动机舱中。否则,如果不需要发动机舱的通风和/或冷却,则不将空气引入到发动机舱中。这可以通过覆盖或限制空气传输孔来实现,该空气传输孔是空气流入发动机舱的入口点。
可能的是,如果不需要发动机舱的通风和/或冷却,则使用这种装置以通过关闭空气传输孔上的覆盖物保持车辆的改进的外部空气动力学和/或保持发动机的噪声封装。
DE 101 37 175 A1公开了一种机动车辆的发动机罩,该发动机罩具有空气传输孔,该空气传输孔具有调整工具,该调整工具用于相对于空气传输孔调整关闭元件的位置以便关闭和/或打开空气传输孔。可以通过调整关闭元件打开空气传输孔,并且可以将冷空气引入到发动机舱中。
US 2009/0266312 A1公开了一种包括冷却器和具有薄片和旁路的冷却挡板的装置。可以通过调整薄片的角度来打开冷却挡板并且关闭旁路,并且因此可以将冷却空气引入到发动机舱中。
当不需要使发动机舱的其它位置处的其他部件通风和/或冷却时,在特定时间和/或在特定操作或环境条件下,可能需要使发动机舱中各种位置处的各种部件——比如发电机、变速器、电池或其它部件——通风和/或冷却。因此,可以提供比各个部件的专用通风或冷却所需的更多空气给发动机舱。因此,车辆的外部空气动力学和/或噪声封装可能以不利的方式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使发动机舱中的改进的空气分布成为可能,以使不再需要提供比局部通风和/或冷却所需的更多空气。
装置被分配给发动机舱的部分区域,以使当装置处于端部位置中的一个时,设置在发动机舱中的气流被部分地或全部地引导到该部分区域中,或者被引导离开该部分区域。
术语“发动机舱”不仅应当理解为围绕内燃发动机和/或将动力传递到车辆的动力传动系统的任何其它部件(例如,电驱动马达)的区域,而且术语“发动机舱”还包括围绕被分配来操作发动机或由发动机操作的另外的零部件(例如,发电机、变速器、电池、车辆转向装置、车辆气候控制系统的冷却回路等)的安装空间。通常,发动机舱通常位于车辆的前端,并且通常很少位于车辆的后部或中心。发动机舱通过车辆的护板和/或隔板在前部和后部上封闭、通过车身侧部件在侧部上封闭、通过发动机舱罩在顶部上封闭、并且通过发动机舱盖在底部上封闭。然而,其他配置也是可行的。
术语“发动机舱的部分区域”应当理解为具有在车辆的发动机舱内延伸但不延伸到整个发动机舱而是通过至少一个另外的部分区域限制的三维的区域、体积或安装空间。换句话说,它是发动机舱内的局部区域。
在该部分区域中,可能的是,与发动机舱的其它部分区域无关地,需要气流以便使该部分区域通风和/或冷却。为此目的,可能的是,使用已经设置在发动机舱中的气流,并且然后需要将所述气流至少部分地引导到待通风和/或冷却的该部分区域中。为此目的,有利的是,当装置被调整到端部位置中的一个时,如果需要该部分区域的通风和/或冷却,则设置在发动机舱中的气流被部分地或全部地引导到部分区域中,或者如果不需要该部分区域的通风和/或冷却,则气流被引导离开该部分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特全球技术公司,未经福特全球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240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