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眨眼拍摄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05007.3 | 申请日: | 2017-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914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伍勇;李万建;陈志远;刘波;陈阳;李刘海;朱鹏惠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赛亿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5/232 | 分类号: | H04N5/2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眨眼 拍摄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图像拍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眨眼拍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拍摄受到各个年龄段人的喜爱,年轻人尤其喜欢自拍。以往的拍摄都是通过手动按键拍摄,拍照时由于需要手动按键,手机的位置容易移动,使之前确认好的拍摄角度发生改变,同时容易产生抖动,造成照片模糊。拍摄时可能拍照的人并没有准备好,易造成拍摄时眼睛未睁开,影响美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方案的上述缺陷,制造出制造出一种通过眨眼触发拍摄,方便拍摄的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眨眼拍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相机脸部扫描;
眼睛位置形状确认;
眼球区域锁定;
眨眼反应触发拍摄;
图像自动检测;
形成最终图像。
其中,所述的相机脸部扫描包括对脸部形状和五官扫描。
其中,所述的眼睛位置形状确认包括将脸部各区域进行扫描,确定眼部的区域面积。
其中,所述的眨眼反射触发拍摄包括:
感应器检测到眼球被遮挡;
相机产生传感信号;
微处理器控制拍摄;
拍摄延时控制;
相机拍摄图像。
所述的感应器检测到眼球被遮挡包括感应到显露出来的眼球区域面积变小。
其中,所述的拍摄延时控制包括延时时间的设置,拍摄前提醒声音的设置。
其中,所述的图像自动检测包括图像清晰度的检测。
一种眨眼拍摄系统,包括主控模块、拍摄模块、感应模块、延时控制模块和检测模块,所述的拍摄模块、感应模块、延时控制模块、检测模块与主控模块电性连接;
所述的感应模块用于检测显露出来的眼球区域面积变化;
所述的延时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拍摄反应时间;
所述的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图像的清晰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眨眼拍摄方法及系统能通过眨眼进行拍摄,避免照片模糊,操作简单,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为步骤S40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系统原理框图。
图中标号:1.主控模块、2.拍摄模块、3.感应模块、4.延时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眨眼拍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相机脸部扫描;
S20眼睛位置形状确认;
S30眼球区域锁定;
S40眨眼反应触发拍摄;
S50图像自动检测;
S60形成最终图像。
进一步的,所述的相机脸部扫描包括对脸部形状和五官扫描,相机摄像识别装置首先对脸部整体轮廓进行框选识别,利用人体面部基本几何法则对框选的脸部整体轮廓进行几何分割,基本确定五官的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的眼睛位置形状确认包括将脸部各区域进行扫描,将眼部区域进行识别。确定眼部的基本区域后,对眼部区域面积进行框选计算,其中对眼睛的眼球区域进行锁定,确定睁眼状态下眼球区域的面积。
如图2所示,所述的眨眼反射触发拍摄包括:
S41感应器检测到眼球被遮挡;
S42相机产生传感信号;
S43微处理器控制拍摄;
S44拍摄延时控制;
S45相机拍摄图像。
进一步的,所述的感应器检测到眼球被遮挡包括感应到显露出来的眼球区域面积变小,眼睛处于正常睁开状态时的眼球面积以眼球区域锁定时测算的面积为准。眼球区域面积变化在正负百分之十范围内,视为正常变化,不会触发眨眼拍摄。超出这个区间范围,如眨眼时眼皮覆盖眼球区域时,感应器检测出眼球区域面积变化,产生传感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的拍摄延时控制包括延时时间的设置,拍摄前提醒声音的设置。眨眼反应后到拍摄会有一定的时间延时,延时时间可以设置,通常设置为0.5秒至2秒之间,让使用者有足够的反应时间,不会出现拍摄时眼睛还未睁开的状态。拍摄前设置有提醒声音,提醒声音可以设置不同的声音,也可以取消提醒声音,默认的提醒声音为咔擦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赛亿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赛亿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50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