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干热岩地热开采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06298.8 | 申请日: | 201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98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窦斌;田红;高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E21B43/00 | 分类号: | E21B43/00;F24J3/08 |
代理公司: | 武汉知产时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2238 | 代理人: | 曹雄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干热岩 地热 开采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热能开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热岩地热开采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地热能是具有较大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之一,与其他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相比,地热能具有分布广、受外界因素影响小(如昼夜、风速、温差)、碳排放量及维护成本低等特点。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热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区域,地热资源丰富。但是传统地热储层通常坐落在地面温度较高、地质构造活跃和活火山附近,受限于其储层地点和储量限制,丰富的地热能无法合理利用。随着地质探勘开发技术的进步,储层深部地热资源如干热岩等受到广大的关注。干热岩地热资源分布广,储量大,不受地理限制,是未来地热能开发的重要领域。
目前,干热岩地热能的开采主要采用钻井压裂,但,钻井压裂通过注入流体传热开发技术效率低、无法进行大规模开采,而且开采的地热无法直接收集利用,收集过程中损耗较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效率高,能直接利用开采地热,适于商业化推广的干热岩地热开采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干热岩地热开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开挖竖井至干热岩地热储层;
(2)在干热岩地热储层的不同方向掘进巷道;
(3)在所述巷道内铺设换热管道,在所述竖井内铺设注入管道和输出管道,所述注入管道、换热管道和输出管道依次连通构成循环管道,所述循环管道连接采热终端;
(4)在所述巷道内注入传热介质一,在所述循环管道内注入传热介质二,干热岩地热储层的热量通过传热介质一传递给循环管道内的传热介质二,循环管道内的传热介质二吸收热量,并将热量供给采热终端,即完成干热岩的地热开采。
进一步,所述步骤(2)中,在干热岩地热储层的不同水平方向掘进巷道。
进一步,所述步骤(3)中,采热终端设在竖井的井口处,所述注入管道和输出管道从竖井的井口处延伸至干热岩地热储层中。
进一步,所述循环管道通过换热装置连接采热终端,所述采热终端为发电系统或者供热系统。
进一步,所述步骤(4)中,所述传热介质一和传热介质二均为水,所述传热介质一充满巷道,并将换热管道完全没入其中。
进一步,所述步骤(4)中,所述循环管道内的传热介质二从注入管道内注入,传热介质二沿注入管道流入换热管道,并在换热管道内吸收传热介质一传递的热量,吸收了热量的传热介质二流入输出管道,并通过输出管道将热量供给采热终端。
一种干热岩地热开采装置,包括循环管道,所述循环管道由注入管道、换热管道和输出管道依次连通构成,所述注入管道和输出管道的连通处连接采热终端,所述注入管道和输出管道设置在竖井内,所述竖井从地面挖至干热岩地热储层,所述干热岩地热储层的不同方向挖有巷道,所述换热管道设在巷道内,所述巷道内充满传热介质一,所述传热介质一将换热管道没入其中,所述循环管道内充满传热介质二,所述传热介质二从注入管道内注入,传热介质二沿注入管道流入换热管道,并在换热管道内吸收传热介质一传递的热量,吸收了热量的传热介质二流入输出管道,并通过输出管道将热量供给采热终端。
进一步,所述注入管道和输出管道的连通处通过换热装置连接采热终端,所述输出管道将传热介质二的热量传输给换热装置,被吸收了热量的传热介质二再次流入注入管道循环吸收传热介质一传递的热量,得到了热量的换热装置将热量供应给采热终端。
进一步,所述采热终端设在竖井的井口处,所述采热终端为发电系统或者供热系统。
进一步,所述传热介质一和传热介质二均为水,所述干热岩地热储层的不同水平方向挖有巷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开采方法简单,易操作,效率高,能直接利用开采的地热进行供热或发电,适于商业化的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干热岩地热开采装置的一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干热岩地热开采方法的一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
请参考图1,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干热岩地热开采装置,包括循环管道3,循环管道3内充满传热介质二(图中未示出),循环管道3由注入管道32、换热管道31和输出管道33依次连通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62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