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杂交瘤细胞株QW8#及其产生的抗Ⅰ型拟除虫菊酯通用单克隆抗体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07592.0 | 申请日: | 201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016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培武;唐晓倩;张奇;张兆威;张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5/20 | 分类号: | C12N5/20;C07K16/44;G01N33/577;C12R1/91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乔宇 |
地址: | 43006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杂交瘤 细胞株 qw8 及其 产生 除虫菊 通用 单克隆抗体 | ||
本发明涉及杂交瘤细胞株QW8#及其产生的抗Ⅰ型拟除虫菊酯通用单克隆抗体。本发明提供的杂交瘤细胞株QW8#,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C2016164。可以用于制备高亲和力抗Ⅰ型拟除虫菊酯通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测得亲和力可达8.5×108L/moL;本发明提供的抗Ⅰ型拟除虫菊酯通用单克隆抗体为广谱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对醚菊酯的50%抑制浓度IC50为20.86μg/L,对氯菊酯的50%抑制浓度IC50为24.2μg/L,对苯醚菊酯的50%抑制浓度IC50为29.4μg/L,对其他Ⅰ型和Ⅱ型拟除虫菊酯菊酯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1%;可应用于Ⅰ型拟除虫菊酯的多残留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杂交瘤细胞株QW8#及其产生的抗Ⅰ型拟除虫菊酯通用单克隆抗体。
背景技术
拟除虫菊酯是一类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广谱性杀虫剂。传统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属于羧酸酯化合物,分为Ⅰ型和Ⅱ型两大类。Ⅰ型拟除虫菊酯主要包括氯菊酯、苯醚菊酯、生物苄呋菊酯、联苯菊酯等,Ⅱ型拟除虫菊酯主要包括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甲氰菊酯、氯氟氰菊酯、苯醚氰菊酯、氟氯氢菊酯等。长期低剂量的接触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会引起慢性疾病,有的具有免疫系统毒性和心血管毒性等,而且拟除虫菊酯是一种神经毒剂,会改变神经膜的通透性,影响神经传导从而导致中毒症状,另外其对脑组织生物膜、神经生理学、神经信号转导以及神经递质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然而,由于拟除虫菊酯的高效及光谱性,其占全球杀虫剂市场的30%,其中95%以上用于农业病虫害的防治,主要用于粮食、蔬菜、茶叶、水果、棉花,少数用于畜禽、公共和家庭卫生害虫的防治,大量广泛的使用难免造成农药残留。因此研究环境以及农产品、食品中痕量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有拟除虫菊酯农药的检测方法主要分为仪器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仪器分析法是借助大型精密仪器对拟除虫菊酯进行精确定量检测。主要包括: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等,该类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高等优点,但是其所需的仪器设备昂贵,前处理复杂,限制了其在农药残留现场筛查及检测的大规模推广应用。由于大型仪器分析的局限性,免疫分析被广泛的应用于拟除虫菊酯的定量检测中。该方法将酶催化反应的放大作用和抗原抗体亲和反应高度专一性、特异性相结合,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等优点,适于现场批量检测等。免疫分析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的结合反应和抗体、抗原上的标记物的生物、物理或化学放大作用来对超微量残留物进行定性、定量检测,所以要研究建立针对拟除虫菊酯农药的任何一种免疫学检测技术,都必须先获得抗拟除虫菊酯农药的抗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杂交瘤细胞株QW8#及其产生的抗Ⅰ型拟除虫菊酯通用单克隆抗体。
本发明提供了杂交瘤细胞株QW8#,该细胞株已于2016年8月30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保藏地址是,中国,武汉,武汉大学,保藏编号为CCTCCNO.C2016164。其具有序列表中SEQ ID NO:1所示的抗Ⅰ型拟除虫菊酯单克隆抗体重链可变区编码基因序列和序列表中SEQ ID NO:2所示的抗Ⅰ型拟除虫菊酯单克隆抗体可变区编码基因序列。
抗Ⅰ型拟除虫菊酯通用单克隆抗体,它由保藏编号为CCTCC NO.C2016164的杂交瘤细胞株QW8#分泌产生。其重链可变区具有序列表中SEQ ID NO: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轻链可变区具有序列表中SEQ ID NO: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该抗Ⅰ型拟除虫菊酯单克隆抗体可以广谱识别Ⅰ型拟除虫菊酯,对醚菊酯的50%抑制浓度IC50为20.86μg/L,对氯菊酯的50%抑制浓度IC50为24.2μg/L,对苯醚菊酯的50%抑制浓度IC50为29.4μg/L。
抗Ⅰ型拟除虫菊酯通用单克隆抗体在Ⅰ型拟除虫菊酯的多残留测定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75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轴承内圈滚子沟槽打磨专用工作平台
- 下一篇:石油装备加工用夹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