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临界流体萃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08124.5 | 申请日: | 201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025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发明(设计)人: | 牛鹏飞;仇农学;郭玉蓉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11/02 | 分类号: | B01D11/02;C11B1/10 |
代理公司: | 61200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6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临界 流体 萃取 装置 | ||
一种超临界流体萃取装置,支撑架上设置有萃取釜,萃取釜与支撑架转动连接,支撑架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萃取釜的搭扣锁,萃取釜一端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滤阻管组件,另一端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滤阻管组件,萃取釜另一端端部设置有第三滤阻管,第三滤阻管上设置有四通阀,萃取剂进液管上设置有进液三通阀,进液三通阀一端口通过串联在管道上的第一三通阀组与第一滤阻管组件和设置在出液管上的出液三通阀相联通、另一端口通过管道与四通阀相联通,出液三通阀通过串联在管道上的第二三通阀组与第二滤阻管组件和四通阀相联通,出液三通阀与出液管相联通。本发明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萃取效率高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物理分离的装置或设备,具体涉及到一种萃取釜。
背景技术
超临界流体是指物质体处于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状态时,此时,向该状态气体加压,气体不会液化,只是密度增大,具有类似液体的性质,同时还保留气体的性能。超临界流体兼具气体和液体的优点,其密度接近于液体,溶解能力较强,而黏度与气体相近,扩散系数远大于一般的液体,有利于传质。另外,超临界流体具有零表面张力,很容易渗透扩散到被萃取物的微孔内。因此,超临界流体具有良好的溶解和传质特性,能与萃取物很快地达到传质平衡,实现物质的有效分离。
超临界萃取技术是未来油脂萃取的主要方向之一。从目前的文献报道来看,其油脂萃取过程有着“绿色环保、低成本、易于实现”等多种特点,甚至已被部分油脂生产企业所采应用,用于生产高端油脂。然而,在该技术已经出现的数十年里,其至今仍未被广泛应用。在传统的超临界萃取工艺下,萃取剂的流向沿延萃取釜由下至上,萃取剂进口位于萃取釜底部,萃取剂出口位于萃取釜顶部盖子上,或位于萃取釜上端的侧面。尽管曾有多篇文献研究报道超临界萃取工艺的改进,包括萃取压力、萃取温度、二氧化碳流量、萃取时间等因素对萃取得率的影响,但都很难改善超临界萃取油脂时“生产效率偏低”的“顽疾”。
中国专利名称为《一种快速超临界萃取油脂方法》、专利号201410030959X,当萃取剂从上到下流经萃取釜时,既能发挥萃取剂萃取效应又能发挥萃取剂的压榨效应,萃取效率可以大幅提高,但当萃取剂从上到下流经萃取釜时,出口管路容易堵塞,且单一出口在物料饼粕滤饼层较厚时萃取剂易进难出,不利于萃取效率的提高,且传统超临界萃取釜为固定式釜体,釜体不翻转不利于发挥萃取剂的压榨效应,也不利于萃取效率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萃取釜的缺点,提供一种设计合理、萃取效率高、操作简单的超临界流体萃取装置。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支撑架上设置有萃取釜,萃取釜与支撑架转动连接,支撑架上设置有用于固定萃取釜的搭扣锁,萃取釜一端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滤阻管组件,另一端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滤阻管组件,萃取釜另一端端部设置有第三滤阻管,第三滤阻管上设置有四通阀,萃取剂进液管上设置有进液三通阀,进液三通阀一端口通过串联在管道上的第一三通阀组与第一滤阻管组件和设置在出液管上的出液三通阀相联通、另一端口通过管道与四通阀相联通,出液三通阀通过串联在管道上的第二三通阀组与第二滤阻管组件和四通阀相联通,出液三通阀与出液管相联通。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萃取釜的结构为:内圆柱管体外侧安装有外圆柱管体,内圆柱管体与外圆柱管体之间有空腔,外圆柱管体的上端加工有进水管,下端加工有出水管,内圆柱管体两端设置有端盖,内圆柱管体与第一滤阻管组件和第二滤阻管组件相联通,外圆柱管体外侧壁中部关于轴线对称设置有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的端部安装在支撑架上并与支撑架之间设置有轴承。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滤阻管组件由2~6个滤阻管并联组成,所述的第二滤阻管组件与第一滤阻管组件结构相同。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三滤阻管的结构为:连接管与管体之间设置有第一滤板,管体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滤板,第一滤板和第二滤板与管体形成的空腔内间填充有过滤材料,第一滤板与第二滤板上均匀分布有过滤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师范大学,未经陕西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812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