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3+2线下VR成像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09891.8 | 申请日: | 201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967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3 |
发明(设计)人: | 许凤至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凤至 |
主分类号: | H04N13/363 | 分类号: | H04N13/363;H04N13/24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488 北京市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像片 投影机 右眼显示 左眼显示 成像 成像技术领域 大型游乐设施 成像单元 技术特点 交错分布 可复制性 线缆连接 主题文化 博物馆 正前方 可逆 拆解 叠合 像素 屏幕 移动 电脑 配套 旅游 | ||
本发明属于成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3+2线下VR成像方法,包括成像单元,包括第一投影机和第二投影机,所述第一投影机前方依次叠合设有第一成像片、第二成像片和第三成像片,所述第三成像片正上方设有第四成像片,所述第三成像片和第四成像片的正前方设有屏幕,所述第一投影机后方通过线缆连接有第一电脑,所述第三成像片上设有若干个交错分布的左眼显示单元以及右眼显示单元;所述左眼显示单元以及所述右眼显示单元均至少包括一个像素。其目的是:用来为博物馆、旅游、大型游乐设施配套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他的可复制性,以及可逆、可独立拆解的技术特点,为移动博物馆以及主题文化空间的实现提供了巨大的创造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成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3+2线下VR成像方法。
背景技术
3D+2D原创大型空间视觉表达方式是在3维立体的空间载体中,实现2维图像处理技术的新型视觉空间成像技术。其真实感、立体感和沉浸感都能达到主体场景复原真实感的效果。是目前新空间视觉技术与艺术设计中重要突破。
技术发明关键在于应用数学技术的成像逻辑,实现实体空间视像的新的空间视觉方式。(不是虚拟现实视像,而是实体视像)为观者营造有空间尺度的,具有沉浸实感的立体视感体验。可满足参观移动视角、偏角的视觉需求,最终获得3维视感空间场景复原艺术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旨在提供3+2线下VR成像方法,用来为博物馆、旅游、大型游乐设施配套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他的可复制性,以及可逆、可独立拆解的技术特点,为移动博物馆以及主题文化空间的实现提供了巨大的创造空间。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2线下VR成像方法,包括成像单元,包括第一投影机和第二投影机,所述第一投影机后方通过线缆连接有第一电脑,所述第二投影机后方通过线缆连接有第二电脑,所述第一投影机前方依次叠合设有第一成像片、第二成像片和第三成像片,所述第三成像片正上方设有第四成像片,所述第四成像片与第二投影机正对设置,所述第三成像片和第四成像片的正前方设有屏幕,所述第三成像片和第四成像片均投射到屏幕,所述第一投影机后方通过线缆连接有第一电脑,所述第三成像片上设有若干个交错分布的左眼显示单元以及右眼显示单元;所述左眼显示单元以及所述右眼显示单元均至少包括一个像素,其成像方法如下:
a.第一投影机将投射图像到第一成像片,透过第一成像片投射到第二成像片;
b.第二成像片将收集到的投射图像经过偏振折射然后再投射到第三成像片上;
c.此时驱动第三成像片上的所有的左眼显示单元显示左眼图像,所有的右眼显示单元显示灰阶画面,当接收左眼图像时用以控制第一光阀打开且控制第二光阀关闭;
d.然后驱动第三成像片上的所有的右眼显示单元显示右眼图像,所有的左眼显示单元显示灰阶画面;当接收右眼图像时用以控制所述第二光阀打开且控制所述第一光阀关闭。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成像片、第二成像片和第三成像片均为3D微透片,所述第四成像片为2D成像片,这样的结构设计,能清楚的将图像在投射到屏幕上前,将3D和2D区分开来。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成像片、第二成像片和第三成像片的3D微透片均为透光材料制成,这样的结构设计,保证投射到屏幕上的图像清晰可见。
进一步限定,所述屏幕上收到的3D立体影像,位于同一垂直轴心线上但具有不同可视俯视或仰视角度,这样的结构设计,使观看者,分别或同时看到数个不同的3D立体影像。
进一步限定,所述灰阶画面为黑色画面,这样的结构设计,使图像清晰。
本发明利用数码图像为我们创造了2+2的视觉世界。即″2″二维的图像的空间感和″2″二维的图像的体积感。实现了具有三维的立体感的虚拟世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凤至,未经许凤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989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