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微电磁棒操控液滴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11235.1 | 申请日: | 201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243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李刚;杨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04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电磁 棒操 控液滴 方法 | ||
1.一种利用微电磁棒操控液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基于磁力、表面张力和重力的竞争,以经过超疏水表面处理的微电磁棒和基片为平台,通过开关微电磁棒实现对含磁珠液滴在超疏水基片表面的吸、放操作,同时结合电磁棒的位移或者液滴座落平台的位移,完成对含磁珠液滴的输运、融合、混合操作以及完成含磁珠液滴中固相磁珠与液相的分离操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微电磁棒由磁芯微棒缠绕通电线圈制成;所述磁芯微棒的截面为圆形,所述磁芯微棒与含磁珠液滴接触的一端为锥形端,且所述锥形端预先经超疏水表面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磁芯的材料为铁、锰-锌铁氧体或镍-锌铁氧体,所述磁芯微棒的直径范围为1~1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磁珠为顺磁性微球,直径范围为1~10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超疏水基片的表面包含凹形局域结构或者亲水局域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磁珠液滴的输运操作步骤如下:
将所述微电磁棒的尖端接触位于所述超疏水基片表面的含磁珠液滴;
开通所述微电磁棒的电源,使其尖端产生磁场,通过磁力作用吸住所述含磁珠液滴中的磁珠;
上移所述微电磁棒,使所述微电磁棒利用吸住的磁珠通过表面张力提起所述含磁珠液滴;
平移携带所述含磁珠液滴的微电磁棒至目标位置上方,下移所述微电磁棒,使所述含磁珠液滴接触目标位置基片表面;
关闭所述微电磁棒的电源,消除磁力作用,使所述含磁珠液滴与所述微电磁棒脱离,在重力作用下坐落于目标位置,完成液滴输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磁珠液滴的融合操作步骤如下:
将所述微电磁棒的尖端接触位于所述超疏水基片表面的含磁珠液滴;
开通所述微电磁棒的电源,使其尖端产生磁场,通过磁力作用吸住所述含磁珠液滴中的磁珠;
上移所述微电磁棒,使所述微电磁棒利用吸住的磁珠通过表面张力提起所述含磁珠液滴;
平移携带所述含磁珠液滴的微电磁棒至目标液滴上方,下移微电磁棒,使所述含磁珠液滴与目标液滴接触,通过表面张力作用实现融合;
关闭所述微电磁棒的电源,消除磁力作用,使融合的液滴与微电磁棒脱离,完成液滴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磁珠液滴的混合操作步骤如下:
将微电磁棒尖端接触包含磁珠的融合液滴;
开通微电磁棒电源,使其尖端产生磁场,通过磁力作用吸住所述融合液滴中的磁珠;
使微电磁棒沿所述融合液滴表面往复运动或绕行,带动所述融合液滴中的磁珠相对于液滴水相运动,使融合液滴内产生混沌流,加速混合;
关闭微电磁棒电源,消除磁力作用,使融合液滴与微电磁棒脱离,完成融合液滴混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磁珠液滴的固相磁珠与液相的分离操作步骤如下:
将微电磁棒尖端接触位于超疏水基片表面的含磁珠液滴;
开通微电磁棒电源,使其尖端产生磁场,通过磁力作用吸住含磁珠液滴中的磁珠;
上移微电磁棒,使微电磁棒利用吸住的磁珠通过表面张力提起含磁珠液滴;
平移携带含磁珠液滴的微电磁棒至超疏水基片亲水局域位置上方,下移微电磁棒,使含磁珠液滴接触超疏水基片表面亲水局域位置;
再次上移微电磁棒,使微电磁棒吸住的固相磁珠克服液体表面张力作用,从含磁珠液滴中分离出来,完成固相磁珠与液相的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1123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