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车门窗框的内扣包边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12056.X | 申请日: | 2017-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256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胡光军;王科;谢羽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19/12 | 分类号: | B21D19/12;B21D53/88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车门 窗框 内扣包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车门窗框的内扣包边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车门窗框的内扣包边装置,通常为二次驱动的平行四边形机构,包括预包边和主包边两个过程,预包边过程为:上模座上的上模驱动机构向下运动,与下模座上的下模驱动机构上的滚轮接触,驱动下模驱动机构向前运动,下模驱动机构上的包边刀块也向前直线运动,推动车门窗框上的竖直扣合边向内弯折一定角度后,包边刀块退回,即完成预包边过程;主包边过程为:上模座上的上模驱动机构向下运动,与下模座上的下模驱动机构上的滚轮接触,驱动下模驱动机构向前运动,带动包边刀块向前直线运动,继续推动弯折一定角度的扣合边,直至将扣合边推压至水平,形成包边后,包边刀块退回,完成主包边过程。包边刀块的为直线运动,在包边刀块推动扣合边时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容易造成扣合边棱线凹伤,影响车窗的外观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车门窗框的内扣包边装置,其能够减少包边刀块与扣合边之间的摩擦,避免扣合边棱线凹伤,提高车窗外观质量。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汽车车门窗框的内扣包边装置,包括下模座、与下模座对应配合的上模座,其特征是:所述下模座上设有下模驱动机构;所述上模座上设有上模驱动机构和驱动杆;所述上模座上的上模驱动机构和驱动杆与所述下模座上的下模驱动机构对应/配合。
进一步,所述下模驱动机构包括与下模座配合的滑动座、设在所述滑动座左上部的第一滚轮、设在所述滑动座右部的连杆构件、与所述连杆构件左部上端配合的第二滚轮、与所述连杆构件右部上端配合连接的包边刀块、设在所述包边刀块上面的垫块,还包括用于滑动座回位的回程弹簧、用于所述第二滚轮回位的复位弹簧,所述驱动杆与所述垫块对应/配合;所述上模驱动机构整体呈“n”形,包括第一连接块、右端与该第一连接块的上部左侧连接的第二连接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块下部左侧的第一驱动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块下部右侧的第二驱动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与第一驱动块(43)之间形成滚轮轨道槽,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滚轮轨道槽对应/配合,所述第二滚轮与所述第二驱动块对应/接触。
进一步,所述连杆构件包括左部与所述滑动座的右上部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杆、左端与所述滑动座的右下部转动连接的第二连杆、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右端转动连接且中部与所述第一连杆的右端转动连接的第三连杆;所述第二滚轮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配合连接,所述包边刀块与所述第三连杆的上端配合连接,所述垫块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包边刀块的上面。
进一步,所述第一驱动块的左侧面从下至上依次由第一竖直面、第一斜面、第二竖直面、第二斜面构成;所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的上端均向左倾斜、下端均向右倾斜。
进一步,所述滑动座包括滑动底板、设在所述滑动底板上的前支撑板、设在所述滑动底板上的后支撑板、设在所述前支撑板和所述后支撑板之间的左连接板;所述第一滚轮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前支撑板和后支撑板的左上部连接。
进一步,所述下模座上设有导向结构、固定块、限位块,所述固定块设在所述导向结构的左方,所述限位块设在所述导向结构的右方;所述滑动底板与所述导向结构配合连接;所述回程弹簧的左端与所述固定块连接、右端与所述左连接板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杆呈“L”形,其左部上端设有U形开口,该U形开口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二转轴的两端部配合连接,且所述第二滚轮与所述U型开口对应;所述第一连杆的左部下端与所述前支撑板和后支撑板的右上部转动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左端与所述滑动座的左上角连接、右端与所述第二转轴的两端连接。
进一步,所述垫块的中部设有圆孔,所述驱动杆与所述垫块中部的圆孔对应/配合。
本发明有益的技术效果:
由于在下模座上设有滑动座,滑动座上设有第一滚轮和连杆构件,连杆构件上设有第二滚轮、包边刀块和垫块,上模座上有上模驱动机构和驱动杆,将现有技术中向内推动扣合边的方式改进为向下压的方式,减少了包边刀块与扣合边之间的摩擦,避免了扣合边棱线凹伤,提高了车窗外观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下模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上模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上模驱动机构与下模驱动机构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剖视图;
图5是下模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无第三连杆和包边刀块);
图6是上模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三连杆和包边刀块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是包边刀块的运动过程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1205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