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骨肉瘤分子诊疗标志物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12966.8 | 申请日: | 2017-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44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任静;孙锦云;边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固安博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6886 | 分类号: | C12Q1/6886;G01N33/68;G01N33/574;A61K48/00;A61K31/713;A61K45/00;A61P35/00;A61P3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55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骨肉 分子 诊疗 标志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骨肉瘤分子标志物及其应用,具体的涉及NPC2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在制备骨肉瘤诊断试剂中的应用,NPC2抑制剂在制备治疗骨肉瘤药物中的应用。发明人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基因筛选,挑选出候选基因NPC2,并通过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证实了NPC2与骨肉瘤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在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及侵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骨肉瘤分子标志物,在标志物紧缺的骨肉瘤中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领域,具体涉及骨肉瘤分子标志物及其应用,更具体的涉及NPC2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在制备骨肉瘤诊断试剂中的应用,NPC2抑制剂在制备治疗骨肉瘤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骨肉瘤(Oseteosarcoma)是一种起源于骨间叶细胞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特征为增殖的肿瘤细胞直接形成未成熟骨或骨样组织。骨肉瘤发病率约为0.3/万,约占恶性肿瘤的0.2%,原发骨肿瘤的15%,发病年龄多为8-25岁,社会危害性极大,其血行转移发生早且发生率高,进展迅速,80%的患者在确诊时己有微小转移灶,从外科治疗到出现肺转移的平均时间为8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低。随着化学治疗、手术技术、骨重建等治疗方法的发展,骨肉瘤保肢治疗己逐渐取代截肢术,5年总体生存率提高到55%-75%。但是,近年来骨肉瘤的治疗遇到瓶颈,尤其是一些转移骨肉瘤,需要研发新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如何能早发现早预防是骨肉瘤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分子诊断和靶向治疗等技术的发展也为骨肉瘤的诊疗开辟了新的道路。分子标志物的存在或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借以了解肿瘤的组织发生、细胞分化、细胞功能,以帮助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指导。骨肉瘤由于发病率低、样本收集困难等原因,没有被深入研究,目前骨肉瘤的分子标志物并不多,亟待寻找更多的分子标志物,为骨肉瘤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为骨肉瘤患者带来希望。
发明人对骨肉瘤病例样本及对照进行高通量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基因筛选,挑选出候选基因NPC2,并且分析结果显示其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进一步,本发明通过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证实NPC2与骨肉瘤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并且其在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及侵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用于制备骨肉瘤辅助诊疗制剂,可以作为骨肉瘤分子标志物,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检测NPC2基因或蛋白的试剂在制备骨肉瘤诊断制剂中的应用。
进一步,检测NPC2在生物学样品中的表达水平是通过检测NPC2部分或全部mRNA和/或检测编码NPC2蛋白的部分或全部氨基酸序列进行。
优选的,生物学样品为来源于患者的生物样品,包括细胞、组织等,可以是血液或者尿液等,优选为外周血。
进一步,骨肉瘤患病组中NPC2基因或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织或者癌旁组织相比,表达水平升高。
进一步,骨肉瘤的诊断制剂包括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基因芯片方法检测骨肉瘤组织中NPC2基因的表达。
荧光定量PCR法是通过荧光染料或荧光标记的特异性的探针,对PCR产物进行标记跟踪,实时在线监控反应过程,结合相应的软件可以对产物进行分析,计算待测样品模板的初始浓度。荧光定量PCR的出现,极大地简化了定量检测的过程,而且真正实现了绝对定量。
基因芯片又称为DNA微阵列(DNA microarray),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1)固定在聚合物基片(尼龙膜,硝酸纤维膜等)表面上的核酸探针或cDNA片段,通常用同位素标记的靶基因与其杂交,通过放射显影技术进行检测。2)用点样法固定在玻璃板上的DNA探针阵列,通过与荧光标记的靶基因杂交进行检测。3)在玻璃等硬质表面上直接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阵列,与荧光标记的靶基因杂交进行检测。
用于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骨肉瘤中NPC2基因的产品含有一对特异性扩增NPC2基因的引物;所述的基因芯片包括与NPC2基因的核酸序列杂交的探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固安博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固安博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129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