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横向高压双极结型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18996.X | 申请日: | 2017-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6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刘青;税国华;张剑乔;易前宁;陈文锁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中科渝芯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35 | 分类号: | H01L29/735;H01L21/331;H01L29/06;H01L29/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大学专利中心50201 | 代理人: | 王翔 |
地址: | 401332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横向 高压 双极结型 晶体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横向高压双极结型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包括P型衬底(100)、N型埋层(101)、P型埋层(102)、N型外延层(103)、N型重掺杂环区(104)、P型隔离穿透区(105)、N型穿通区(106)、P型环状体区(107)、N型重掺杂区(108)、场氧层(109)、预氧层(110)、TEOS金属前介质层(111)、发射区金属(112)、集电极金属(113)和基极金属(114);
所述N型埋层(101)位于P型衬底(100)上表面的中心位置;
所述P型埋层(102)位于P型衬底(100)上表面的两端;
所述N型外延层(103)位于N型埋层(101)之上,所述N型外延层(103)与P型衬底(100)、N型埋层(101)和P型埋层(102)相接触;
所述P型隔离穿透区(105)与N型外延层(103)的两端相接触,所述P型隔离穿透区(105)的底部与P型埋层(102)的顶部相连;
所述N型穿通区(106)位于N型埋层(101)的左端,所述N型穿通区(106)的底部与N型埋层(101)的顶部相连;
所述P型环状体区(107)位于N型外延层(103)中间位置,所述P型环状体区(107)包括远端环状区和中心区;
所述N型重掺杂区(108)呈环状结构;所述N型重掺杂区(108)的一端位于N型穿通区(106)的中间位置,另一端位于N型外延层(103)中;
所述N型重掺杂环区(104)位于P型环状体区(107)的远端环状区和中心区之间的位置;
所述场氧层(109)位于N型穿通区(106)上表面的外侧、穿通区(106)和P型环状体区(107)之间的上表面、P型环状体区(107)和N型重掺杂区(108)之间的上表面、N型重掺杂区(108)上表面的外侧;所述N型重掺杂区(108)为位于N型外延层(103)中的一端;
所述预氧层(110)位于N型外延层(103)之上的场氧层(109)之间的位置;
所述TEOS金属前介质层(111)覆盖在整个器件表面的未开接触孔的位置;所述接触孔分别位于P型环状体区(107)之内和N型穿通区(106)之内,所述接触孔与P型环状体区(107)和N型重掺杂区(108)相接触;
所述发射区金属(112)位于P型环状体区(107)中心区的接触孔内;所述发射区金属(112)与P型环状体区(107)和TEOS金属前介质层(111)相接触;所述发射区金属(112)的边缘金属尺寸不超过P型环状体区(107);
所述集电极金属(113)位于P型环状体区(107)的远端环状区的接触孔内;所述集电极金属(113)与P型环状体区(107)和TEOS金属前介质层(111)相接触;所述集电极金属(113)的边缘金属尺寸超出P型环状体区(107)两端的长度为结深1~5倍;
所述基极金属(114)位于N型穿通区(106)之内的接触孔中;所述基极金属(114)与N型重掺杂区(108)和TEOS金属前介质层(111)相接触;所述基极金属(114)的边缘金属尺寸不超过N型重掺杂区(108)。
2.一种横向高压双极结型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提供P型衬底(100),生长氧化层;
2)一次光刻,光刻刻蚀去胶后,生长氧化层,进行N型埋层(101)注入;
3)二次光刻,光刻刻蚀去胶后,生长氧化层,进行P型埋层(102)注入;
4)生长N型外延层(103),热生长氧化层;
5)三次光刻,光刻后在N型外延层(103)的元胞两端进行N型穿通区(106)扩散,生长氧化层;
6)四次光刻,在器件两端进行P型隔离穿透区(105)注入,LP(低压)淀积SIN(氮化硅);
7)五次光刻,光刻SIN后,注入N型杂质,生长氧化层;
8)剥离残余SIN,生长氧化层;
9)六次光刻,光刻后进行P型环状体区(107)注入;
10)七次光刻,光刻后进行N型重掺杂区(108)和N型重掺杂环区(104)注入;
11)LP淀积TEOS(液态源形成的氧化层);
12)七次光刻,刻蚀出接触孔,所述接触孔位于P型环状体区(107)之内和N型穿通区(106)中间;
13)金属淀积,八次光刻、反刻铝;
14)合金,钝化;
15)九次光刻,刻蚀出压焊点;
16)低温退火后,进行硅片初测、切割、装架、烧结和封装测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中科渝芯电子有限公司,未经重庆中科渝芯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18996.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