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空纤维膜组件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18999.3 | 申请日: | 2017-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268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5 |
发明(设计)人: | 张立志;赵媛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63/04 | 分类号: | B01D63/04;C02F1/44;B01D53/22;B01D53/26;C02F103/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45 | 代理人: | 蔡克永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空 纤维 组件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膜组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中空纤维膜组件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日益提高,水、空气等资源的高效利用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淡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海水淡化和废水净化逐步成为解决淡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手段,海水淡化和废水净化方法中,可利用膜的渗透技术来获得淡水资源。室内环境对人们生活办公有很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室内空气的加湿和减湿可调节室内的湿度,从而使人们处于一个舒适的环境,而对空气的加湿和减湿可利用膜的半透性性质来达到目的。
淡水资源的获取、室内湿度的调节等对水资源和空气资源的利用方法中,都可运用膜的渗透技术,直接表现方式为实际应用装置中的膜组件。现有的膜组件中,空气流场分布不匀,从而易导致传热传质恶化,而且现有中空纤维膜规则排布的膜组件在制作过程中耗时长、成本高,不易规模化制备,不便于实现产业化,从而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限制了膜组件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传热传质效率高的中空纤维膜组件及其应用。克服现有了技术中存在的流场分布不均匀、制作成本高、不易规模化制备不便于实现产业化的弊端。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中空纤维膜组件,包括壳体38、置于壳体内的中空纤维膜管束43、若干个支撑体42;
若干个支撑体42将中空纤维膜管束43分为多组管束阵列,沿着壳体38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在壳体38内;
壳体38的长度方向,一端为进水口36,另一端为出水口40;
壳体38的宽度方向,一端为进气口37,另一端为出气口41;
所述支撑体42的两端的外壁分别密封固定在密封隔板39上,密封隔板39将进水口36和出水口40与进气口37和出气口41隔离,以形成各自独立的水、气通道;
液体通过进水口36流经中空纤维膜管束43后,再由出水口40流出;
空气通过进气口37进入壳体38内并与中空纤维膜管束43的外表面接触,再由出气口41排出。
每组管束阵列内均由数根随机分布的单根中空纤维膜管组成;各单根中空纤维膜管的轴线方向相同。
各中空纤维膜管两端部的外壁通过环氧树脂密封,使液体仅由中空纤维膜管的内部流过,即,液体仅接触各中空纤维膜管的内表面。
所述进气口37与出气口41的开设位置彼此错开。
所述支撑体42由管体制成,管体的管壁被局部镂空,使大部分中空纤维膜管束43的外表面外露并与空气接触。
所述若干个支撑体42将中空纤维膜管束43分为多组管束阵列,其排布方式为三角形或矩形阵列规则排列。
所述中空纤维膜管为亲水/憎水复合膜。
所述中空纤维膜组件应用于海水淡化、除湿、净化、蒸馏系统中;中空纤维膜管的膜为选择性透过膜,即,水蒸气能穿过该膜而盐分子和液体水不能穿过该膜。
所述中空纤维膜组件应用于海水淡化或者废水净化时,是作为膜式加湿器来对空气加湿的;具体加湿步骤如下:中空纤维膜管内流通的是加热的海水溶液或废水,中空纤维膜管外表面流通的是常温下的空气,空气流过中空纤维膜的外表面时,中空纤维膜管内加热的海水或废水中的水蒸气会选择性地穿过膜,到达中空纤维膜管的外壁,然后被外壁接触的空气吸收,加热加湿后的空气从出气口41排出,进入下一步的处理。
所述中空纤维膜组件应用于调节空气湿度除湿时,是对空气的除湿和溶液的再生;其具体除湿步骤为:中空纤维膜管外表面流通的是常温下的空气,中空纤维膜管流通的是LiCl溶液、LiBr溶液和/或CaCl2溶液,这些溶液作为除湿剂具有吸水性,通过中空纤维膜管对空气进行除湿;除湿后的空气从出气口41排出,进行利用;
吸收除湿后的溶液浓度降低,经排液口,即出水口40排出,进入储液箱,具体再生过程为:中空纤维膜管外表面流通的是常温下的空气,中空纤维膜管内部流通的是LiCl溶液、LiBr溶液和/或CaCl2溶液;溶液与空气进行水分交换后被干燥,流出干燥再生后的浓溶液;加湿后的空气从出气口41排出,进行利用。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189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