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冻增压型燃气热水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19783.9 | 申请日: | 2017-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714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余少言;何迪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H1/10 | 分类号: | F24H1/10;F24H9/18;F24H9/20;F24H9/00 |
代理公司: | 佛山东平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44307 | 代理人: | 詹仲国,龙孟华 |
地址: | 528333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冻 增压 燃气热水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气热水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冻增压型燃气热水器。
背景技术
我国北方地区常年气温低,燃气热水器水箱盘管冻裂问题时有发生,现大多数热水器生产厂家采用防冻发热体缠绕水箱盘管,利用电加热方式防冻。但当防冻发热体失效时或者强冷风通过烟管进入水箱时,冷却速度甚至比防冻加热体的加热速率要快,水箱内的残留水还是会结冰导致箱体破裂。
现有技术中,也有利用循环泵来实现防冻功能的燃气热水器。如公开号为CN20337571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一种预热循环装置,设在热水器外的进水端与出水端之间的一分回路中,具有防冻保护作用。但现有的循环泵防冻形式是外置式防冻,这种防冻预热方式管路较复杂,要么需要预设回水管路,要么需要让用户在购买热水器时另外购买这种带循环控制的热水器盒子,成本高,安装也不方便。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集增压防冻功能于一体的燃气热水器。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冻增压型燃气热水器,包括:燃气热水器壳体,安装在燃气热水器壳体内的换热器,缠绕在换热器上的盘管,与盘管连接的进水管、出水管,以及设置在盘管上的防冻发热体;其特征在于,在燃气热水器壳体内还设有旁通管、电动三通阀和增压泵,所述旁通管通过电动三通阀将进水管、出水管连通,使进水管、盘管、出水管构成循环回路,所述增压泵设置在循环回路上;在换热器或盘管上还设有温度探头,所述防冻发热体、电动三通阀、增压泵、温度探头都与燃气热水器主控制器连接,所述燃气热水器主控制器根据温度探头反馈信号控制防冻发热体、电动三通阀和增压泵工作。
作为改进地,所述电动三通阀包括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并通过进水口、第一出水口串接在出水管上,所述旁通管的一端与电动阀的第二出水口连接,旁通管的另一端直接与进水管连接。
作为改进地,所述增压泵,安装在进水管、出水管或旁通管上。
作为改进地,在进水管上设有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位于旁通管与进水管连接处的上游。
作为改进地,在燃气热水器未点火加热状态下,当温度探头检测到温度≤设定温度T时,主控制器控制电动三通阀切换到循环回路连通状态,同时控制防冻加热体开始加热并控制增压泵以最低输出功率运行,使循环回路中的水进行循环防冻。
作为改进地,当温度探头检测到温度>设定温度T1时,主控制器控制防冻发热体停止加热,仅增压泵以最低输出功率运行。
作为改进地,当温度探头检测到温度>设定温度T2时,主控制器控制防冻发热体停止加热并控制增压泵停止运转。
作为改进地,当燃气热水器点火正常工作时,主控制器控制电动三通阀切换回正常用水状态,并控制增压泵以最大输出功率运转。
作为改进地,所述设定温度T、设定温度T1、设定温度T2的取值范围为2-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通过内置循环泵、电动三通阀,用较短的管道和较快的时间实现燃气热水器内部管道的循环加热,不仅安装结构简单,而且水流在闭环管道循环流动时配合防冻发热体发热,水流均匀受热,双重防冻,有效防止水箱盘管冻裂。
二、在进行防冻时,增压泵以最小输出功率运转,节能、静音;在进行洗浴时,增压泵以最大输出功率运行,实现增压功能,给用户带来舒适的沐浴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防冻增压型燃气热水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燃气热水器壳体,2:换热器,3:盘管,4:进水管,5:出水管,6:防冻发热体,7:旁通管,8:电动三通阀,9:增压泵,10:温度探头,11: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1978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