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锥面支撑回转工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20105.4 | 申请日: | 2017-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0337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6 |
发明(设计)人: | 程祥;杨先海;徐汝锋;郑光明;赵庆志;刘肖肖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F23/12 | 分类号: | B23F23/12;F16H1/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锥面 支撑 回转 工具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锥面支撑回转工具装置,包括支架、外旋转支撑轮轴、旋转驱动齿轮轴、内旋转支撑轮轴、惰轮轴、内齿轮架、堵头、工具头等,特征是:外旋转支撑轮轴和内旋转支撑轮轴成对出现,数目≥3;内齿轮架和堵头固定装配在一起,两者具有重合的旋转中心线;内齿轮架支撑在外旋转支撑轮轴和内旋转支撑轮轴上的滚道上;旋转驱动齿轮轴上的齿轮与2个惰轮轴上的齿轮均相啮合;2个惰轮轴上的齿轮均与内齿轮架上的内齿轮相啮合;工具头固定安装在内齿轮架上。采用本发明,使得回转工具以较低的旋转速度获得较高的加工线速度,突破零件上小尺寸几何特征必须采用同等或更小尺寸工具加工的局限性,获得更好的加工质量和更高的工具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锥面支撑回转工具装置,属于机械加工装备领域。
背景技术
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制造与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实力与水平的重要标志,未来几年国内需求240多万台工业机器人,约占世界总需求量的70%,以每台30万元计算,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规模超过7200亿元。然而目前约90%的国产机器人使用进口精密减速器,有些进口精密减速器占近1/3机器人总成本,是目前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精密减速器所需内齿面磨削加工机床存在磨削线速度低、磨削精度差、磨削效率低等突出问题,造成了精密减速器精度低、噪音大、寿命短。其关键问题在于:内齿面属于封闭曲面,所用加工工具必须要小于齿顶圆直径,这就造成了工具较小,要达到所需的加工速度非常困难,同时也会造成工具磨损过快,引起成本过高和精度丧失。因此,为提高内齿面磨削速度、精度和效率,新型内齿面磨削装备的创新研发成为迫切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克服上述缺陷、原理上易于获得高加工速度的双锥面支撑回转工具装置,为内齿面零件的高精密加工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其技术方案为:
一种双锥面支撑回转工具装置,包括支架、外旋转支撑轮轴、旋转驱动齿轮轴、内旋转支撑轮轴、惰轮轴、内齿轮架、堵头、工具头、外左轴承、外右轴承、内右轴承、内左轴承、左轴承、右轴承、上端盖、下端盖、中端盖、下轴承、上轴承、惰端盖、外滚道、内滚道、外滚轮滚道、内滚轮滚道和开口槽,其中外旋转支撑轮轴通过外左轴承、外右轴承和上端盖定位支撑在支架上,内旋转支撑轮轴通过内右轴承、内左轴承和下端盖定位支撑在支架上,旋转驱动齿轮轴通过左轴承、右轴承和中端盖定位支撑在支架上,惰轮轴通过下轴承、上轴承和惰端盖定位支撑在支架上,其特征在于:外旋转支撑轮轴和内旋转支撑轮轴成对出现,外旋转支撑轮轴和内旋转支撑轮轴各自的数目均≥3,所有外旋转支撑轮轴的旋转中心线处于同一个圆柱面上,所有内旋转支撑轮轴的旋转中心线处于同一个圆柱面上,且这两个圆柱面的中心线重合;内齿轮架和堵头固定装配在一起,两者具有重合的旋转中心线;内齿轮架上的外滚道的外锥面和内滚道的内锥面分别支撑在外旋转支撑轮轴上的外滚轮滚道的外锥面和内旋转支撑轮轴上的内滚轮滚道的外锥面上;共有2个结构相同的惰轮轴,旋转驱动齿轮轴上的齿轮与2个惰轮轴上的齿轮均相啮合;2个惰轮轴上的齿轮均与内齿轮架上的内齿轮相啮合;工具头固定安装在内齿轮架沿径向的最外侧上。
所述的双锥面支撑回转工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有工具头的结构相同,所有工具头均匀分布在由内齿轮架和堵头组成的环状装配体之上;或者工具头沿内齿轮架的径向最外侧上采用一体式环状结构。
所述的双锥面支撑回转工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架在旋转驱动齿轮轴对应的另一侧具有开口槽。
所述的双锥面支撑回转工具装置,其特征在于:堵头上可以有内齿,也可以没有内齿。
所述的双锥面支撑回转工具装置,其特征在于:堵头上可以有内滚道和外滚道,也可以没有内滚道和外滚道。
所述的双锥面支撑回转工具装置,其特征在于:堵头上具有可与2个惰轮轴上的齿轮相啮合的内齿,或者堵头上不具有内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理工大学,未经山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2010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PET聚酯薄膜分切机的裁切机构
- 下一篇:一种管子切刀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