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氧化硅气凝胶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22693.5 | 申请日: | 2017-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08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朱晓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华盛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24 | 分类号: | C04B28/24;C01B33/141;C04B38/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515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氧化硅 凝胶 保温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一种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保温材料制备技术领域,主要涉及一种二氧化硅气凝胶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气凝胶是一种固体物质形态,世界上密度很小的固体之一。密度为3千克每立方米。因为密度极低,目前最轻的气凝胶仅有0.16毫克每立方厘米,比空气密度略低,所以也被叫做“冻结的烟”或“蓝烟”。由于里面的颗粒非常小(纳米量级),所以可见光经过它时散射较小(瑞利散射),就像阳光经过空气一样。因此,它也和天空一样看着发蓝(如果里面没有掺杂其它东西),如果对着光看有点发红。(天空是蓝色的,而傍晚的天空是红色的)。由于气凝胶中一般80%以上是空气,所以有非常好的隔热效果,一寸厚的气凝胶相当20至30块普通玻璃的隔热功能。即使把气凝胶放在玫瑰与火焰之间,玫瑰也会丝毫无损。
现有的民用保温材料通常采用聚苯乙烯、聚氨酯等有机材料,导热系数低,不燃高温不分解的特点,不仅可以提高保温性能,而且降低了火灾等安全隐患。将气凝胶应用到保温材料中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现有技术种的气凝胶与保温材料的强度不高,制备工艺繁琐复杂,得不到很好的推广。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硅气凝胶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强度高、导热系数低,制备过程简单,利于推广。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二氧化硅保温材料,包括按重量比的下列组分:二氧化硅气凝胶溶胶20-40份,水15-35份,玻璃纤维10-20份,硅纳米管5-8份和活性剂0.5-2份。
所述二氧化硅气凝胶溶胶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正硅酸乙酯33-42份,无水乙醇35-60份,氨水0.3-2.5份,三甲基氯硅烷1.5-4份,正己烷3-6份,六甲基二硅氮烷2-3份,去离子水3-4和草酸0.3-0.8份。
所述正硅酸乙酯和无水乙酯的摩尔比为1:14。
所述活性剂为氧化铝粉。
基于所述一种二氧化硅保温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玻璃纤维放入高温炉中进行热处理;
步骤二、将二氧化硅气凝胶溶胶和水混合,使其溶解;
步骤三、将硅纳米管、活性剂添加到步骤二中的溶液中;
步骤四、将步骤一中所述玻璃纤维溶液添加至步骤三的溶液中;
步骤五、将步骤四中所得的溶液进行干燥。
步骤一所述热处理的温度范围在400℃-550℃之间。
步骤五所述干燥过程的温度范围为40℃-90℃。
步骤二所述二氧化硅气凝胶溶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正硅酸乙酯、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混合并搅拌均匀;
步骤2、加入草酸溶液,调节PH值至3-4;
步骤3、将步骤2中的溶液进行水解,利用氨水溶液调节PH值至7-8;
步骤4、将步骤3所述溶液进行老化处理。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制备的二氧化硅气凝胶保温材料而稳定性更好、将长纤维和纳米管与气凝胶材料融合,导热系数达到0.011W/(㎡·K),大大提高了保温材料的隔热性能,增强了保温效果,长纤维周围的应力场形成保护屏障,阻断裂纹的持续增长,纤维之间相互粘连,纤维之间的桥接和拔出均可以消耗掉裂纹产生阻断力,有效的增加了保温材料的柔韧度;由于二氧化硅气凝胶本身存在一定的骨架结构,通过纳米管的结构,将纳米的网络结构与气凝胶的骨架结构融合,一种新型的缓冲保温结构,增强了保温材料的整体隔热性能和韧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一种二氧化硅保温材料,包括按重量比的下列组分:二氧化硅气凝胶溶胶20份,水15份,玻璃纤维10份,硅纳米管5份和氧化铝粉0.6份。
所述二氧化硅气凝胶溶胶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正硅酸乙酯35份,无水乙醇40份,氨水1.2份,三甲基氯硅烷3份,正己烷6份,六甲基二硅氮烷2份,去离子水3份和草酸0.6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华盛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华盛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2269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