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菌群及其在Cr(VI)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123562.9 申请日: 2017-03-03
公开(公告)号: CN106834184B 公开(公告)日: 2020-07-21
发明(设计)人: 廖骐;丁春连;柴立元;杨志辉;闵小波;颜旭;唐崇俭;李青竹;王海鹰;杨卫春 申请(专利权)人: 中南大学
主分类号: C12N1/20 分类号: C12N1/20;B09C1/10;C12R1/40;C12R1/01
代理公司: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代理人: 王文君
地址: 410083 湖南*** 国省代码: 湖南;4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复合 及其 cr vi 污染 土壤 修复 中的 应用
【说明书】:

发明涉及一种复合菌群及其在Cr(VI)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所述复合菌群包含保藏编号为CGMCC No.3052的Pannonibacter phragmitetus BB菌、保藏编号为ATCC No.700550的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菌和保藏编号为ATCC No.700007的Pseudomonas putida F1菌。当pH值为9,三种菌接种配比为1:2:1时修复效果最佳,2天内可将不同来源、理化性质不同的土壤中浸出的可溶性Cr(VI)全部还原为Cr(III)。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还原效率高、效果稳定,抗冲击力好,成本低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环境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复合菌群及其在Cr(VI)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在重金属污染中,Cr(VI)因其毒性大、氧化性强以及致癌性高,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安全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胁。Cr(VI)主要来自铬渣,全国每年新排放铬渣约60万吨,历年累积堆存铬渣约548万吨。由于Cr(VI)极易溶于水,经雨水淋漓,各种形式污染的Cr(VI)最终会到达水体和土壤。据统计,我国受Cr(VI)严重污染的土壤面积就高达500万平方米,污染土方量约1500万立方。因此,对我国Cr(VI)污染土壤进行合理有效的修复已经迫在眉睫。较之Cr(VI)的高毒性及高迁移性,Cr(III)则毒性低且溶解性低,迁移转化慢,因此修复Cr(VI)污染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将Cr(VI)转化为Cr(III)。然而,化学方法还原Cr(VI)往往成本高、能耗大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很多生物技术在环境治理方面得到了应用,而微生物修复技术以其成本低、处理彻底、无二次污染等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青睐。其中微生物还原法利用土著微生物或高效外源微生物,将Cr(VI)还原为Cr(III),从而达到Cr(VI)污染土壤的修复目的。因此,微生物还原技术被视为Cr(VI)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的潜在优势技术,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自从上世纪70年代首次发现微生物能够还原Cr(VI)以来,国内外研究者已经从不同环境中筛选出大量Cr(VI)还原菌株,其中包括Escherichia coli,Shewanella sp.,Pannonibacter sp.,Pseudomonas sp.,Leucobacter sp.,Aspergillus sp.,Bacillussp.等。单一菌株在修复Cr(VI)土壤时,其生长和Cr(VI)还原活性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诸如pH值、温度、无机盐和其他重金属、以及有机有毒物质等,导致Cr(VI)还原效率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采用合适的菌株构建Cr(VI)还原复合菌群,能有效增强群落刚性,应对其他重金属或有机污染的刺激,适应不同的土壤环境,克服单一菌株还原效率不稳定的局限性,是一种高效的、还原效率稳定的Cr(VI)污染土壤修复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菌群及其在Cr(VI)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Cr(VI)污染土壤修复的复合菌群,所述复合菌群包含保藏编号为CGMCC No.3052的Pannonibacter phragmitetus BB菌、保藏编号为ATCC No.700550的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菌和保藏编号为ATCC No.700007的Pseudomonas putida F1菌。

其中,P.phragmitetus BB为申请人前期从铬渣堆场土壤中分离得到,该菌现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保藏编号CGMCC No.3052,保藏日期2009年5月5日。

上述复合菌群中S.oneidensis MR-1、P.putida F1均购自美国模式培养物集存库(ATCC)。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2356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