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振用橡胶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26871.1 | 申请日: | 2017-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9315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5 |
发明(设计)人: | 季伟;于勤勤;王绪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00 | 分类号: | C08L7/00;C08L9/00;C08K13/02;C08K3/22;C08K3/04;C08K3/36;C08K5/09;B29C35/02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贾波 |
地址: | 250002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振用 橡胶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振用橡胶及其应用,该橡胶组分为:天然橡胶、顺丁橡胶、氧化锌、硬脂酸、石蜡、炭黑N330、炭黑N774、白炭黑、硫黄、促进剂CZ、促进剂DTDM、促进剂NS、硅烷偶联剂Si69、海泡石、防老剂4020、防老剂D、防老剂H。本发明采用天然橡胶与顺丁橡胶并用,缓解了天然橡胶在耐疲劳性能上面的不足,通过配方中各组分的选择和搭配,进一步提高了橡胶材料的耐热氧老化性能和抗疲劳性能,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更能满足工业需求,在汽车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振用橡胶,具体涉及一种减振用橡胶及其制备方法和作为重型汽车橡胶支座的应用,属于汽车用橡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震动和噪音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严重问题:它会降低操作精度,影响产品质量;缩短产品寿命,危及安全性,使设备或构建物早期破坏;污染环境及影响人身健康。因此,研究和掌握震动控制与噪音控制技术已是各国工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消除震动和噪音的最根本和最好方法是减少或者消除震动源的震动,但实际上要想完全消除震动源的震动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采取其他控制震动的方法。实际应用中,最广泛、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各种减震制品,最常用的是橡胶减震制品。橡胶的特点是既有高弹态又有高黏态,橡胶的弹性是由其卷曲分子构象的变化产生的,橡胶分子间相互作用会妨碍分子链的运动,又表现出黏性特点,以致应力与应变往往处于不平衡状态。橡胶的这种卷曲的长链分子结构及分子间存在的较弱的次级力使得橡胶材料呈现出独特的黏弹性能,因而具有良好的减震、隔音和缓冲性能。目前,橡胶减震制品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机动车辆、飞机、船舰等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外汽车的改型换代相当频繁,汽车工业正面临一个迅速变革的时期,发展的特点是在保证驾驶安全性、乘坐舒适性、行驶高速性以及豪华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汽车的使用寿命。近年来,为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操作性,汽车用减震橡胶制品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多,如一辆轿车上减震橡胶制品的数量已达50-60件。
对于重型汽车来说,橡胶支座是一个重要的减振部件,它安装在板簧和后桥之间,能够减少路边不平度对车辆的冲击,极大地提高车辆的平顺性。橡胶支座主要有上、下安装板、中间钢板和弹性体等部分组成,振动的吸收和衰减主要靠弹性体的阻尼作用来实现。橡胶支座的使用工况较为恶劣,弹性体部分长期处于交变应力的作用下,极易产生疲劳老化,缩短使用寿命。同时弹性体不断的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引起热量的积累进一步加速了橡胶的破坏。橡胶支座中弹性体的材料一般采用天然橡胶,天然橡胶减振性能极好,其它材料难以替代,是最适合用于制造汽车减振制品的橡胶种类,但天然橡胶的分子内含有极易发生热断裂的双键,长期在高热环境下工作会减少产品的使用寿命。因此,必须通过改进天然橡胶的配方,改善产品的耐热、耐疲劳性能,以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汽车用减振橡胶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振用橡胶,该产品通过对橡胶以及添加剂的选择,提高了所得橡胶材料的抗疲劳性能和和耐高温性能,提高了橡胶产品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还提供了该减振用橡胶的应用,具体涉及该减振用橡胶作为汽车橡胶支座的应用。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减振用橡胶,该橡胶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天然橡胶 50-75份,顺丁橡胶25-50份,氧化锌 3-5份,硬脂酸 1-2份,石蜡 0.5-1.5份,炭黑N330 25-30份,炭黑N77410-15份,白炭黑 10-20份, 硫黄 1.5-2.5份,促进剂CZ 1.5-2.5份,促进剂DTDM 0.3-3份,促进剂NS 1-2份,硅烷偶联剂Si69 1-3份,海泡石0.5-1份,防老剂4020 1-2.5份,防老剂D2-3份,防老剂H 0.1-1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268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