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混凝土渗透仪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34574.1 | 申请日: | 2017-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857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3 |
发明(设计)人: | 帅立国;许海涛;陈慧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04 | 代理人: | 窦贤宇 |
地址: | 21009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混凝土 渗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渗透仪,特别指应用于混凝土试块侧面密封渗透实验。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人类建筑业的伟大发明。波特兰水泥的发明(1824年)距今已有190多年的历史,在这190多年中,混凝土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渗透性是决定混凝土耐久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渗透性低的混凝土其耐久性也比较好。混凝土渗透性是指液体、气体或离子受压力、化学势或电场作用在混凝土中的渗透、扩散或迁移的难易程度。混凝土的渗透性与密实性直接相关。密实性是混凝土的一项重要指标,除影响渗透性外,还决定了混凝土的抗冻性、抗碳化侵蚀性、抗氯盐侵蚀性和抗磨性等指标的优劣。所以测量渗透性可以间接地对混凝土的综合性能进行评价。
混凝土抗渗仪是根据液压原理来进行设计,以电动机拖动水泵施压,通过管道与压力容器,控制阀,试模座等连接。压力由水泵输出进入压力容器,然后输送到试件系统进行加载试验。管路中装有电接点压力表和电气控制系统,通过对电接点压力表内的电触点的调节可以使压力在规定范围内进行恒压试验。
传统的混凝土抗渗仪在进行高压水渗透实验时,需要将混凝土试块通过蜡封或者粘贴其他密封材料,防止高压水从试件侧面渗透。传统的试验台通常较高,需要将混凝土试件搬运到试验台上再进行紧固件连接。大量的试件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便携式混凝土渗透仪,该渗透仪采用旋转式上盖板,上盖板与壳体连接方便快捷,内腔设置密封套、密封圈,有效防止了高压水从腔体中泄露,大大减少了实验准备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便携式混凝土渗透仪,包括内部中空两端开口的壳体,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上端口的上盖板,固定于壳体上并可锁紧上盖板的锁环,固定连接在壳体下端口的下盖板和密封底座,以及沿壳体内壁铺设并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空间的密封套;所述下盖板与密封底座上对应设有高压水口;所述上盖板或壳体的上部设置有传感器。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下盖板与密封底座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壳体上端口和下端口的边缘具有密封槽。所述壳体内腔为圆台型,内腔开口处向外拔模15°。所述密封圈为O型密封圈,所述密封套为硅橡胶密封套。所述上盖板具有一旋转臂,所述壳体的上部具有侧耳板,所述旋转臂与侧耳板转动连接。所述旋转臂上具有缺口,所述锁环可卡紧于该缺口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该渗透仪为单个试件试验装置,通过把混凝土试件直接放入壳体内腔,拉动上盖板把手并用锁环卡紧把手上半月型凹槽,轻松快捷;高压水泵从下底板注水,水流沿壳体内腔从底部向上渗透,密封圈可采用O型圈,可防止高压水从底板和固定底座连接处泄露,密封套由于试块膨胀紧贴在其侧面,无需传统逐个蜡封方法,实验表明渗透仪的密封效果可达IP65密封等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混凝土抗渗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混凝土抗渗仪上盖板结构图。
图3为混凝土抗渗仪壳体A处的局部剖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3,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便携式混凝土渗透仪主要包括壳体101、密封套102、密封圈103、固定底座104、下盖板105、高压水口106、上盖板107和传感器108 。壳体的中部为中空腔体,具体为圆台型腔体或圆柱形腔体。壳体的上部设置有侧耳,上盖体通过一旋转臂与侧耳转动连接。上盖体的另一旋转臂上具有一缺口,固定与壳体上的锁环可卡接于该缺口中,从而锁紧上盖体。壳体的内侧安装有密封套,该密封套沿壳体的内侧壁延伸,形成一个圆台型的工作腔体。壳体的下部与下盖体和密封底座固定连接,固定连接方式为螺接或类似结构。下盖体与密封底座之间具有O型密封圈。下盖体与密封底座对应设置有高压水口,注水管通过该高压水口与渗透仪连接,对腔内注水。在该实施例中,传感器设置在壳体的上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3457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在线颗粒图像粒度分析装置
- 下一篇:外墙外保温系统耐候性能检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