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作肿瘤光热消融诊疗剂的铂铜纳米晶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40897.1 | 申请日: | 2017-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138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李景华;胡志刚;景爱华;麻开旺;朱俊杰;李星星;田雯;王明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1/00 | 分类号: | A61K41/00;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程茗 |
地址: | 4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作 肿瘤 光热 消融 诊疗 纳米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作肿瘤光热消融诊疗剂的铂铜纳米晶及制备方法,属于纳米生物材料技术领域,所述铂铜双金属纳米晶的粒径范围为5~200nm,基本结构式为PtCun,其中n的范围在0~5之间;形貌为立方体、球形、雪花状和片层状中的一种或几种。可将其应用到近红外光介导的肿瘤光热消融中,适用近红外光的波长范围为700~1100nm。其制备采用热解法,在高沸点的油相介质中,金属前驱体热还原分解制备雪花状铂铜双金属纳米晶。所述纳米晶成本低廉、制备简单,纯度高、晶形好,粒径可控、形状规则,将其作为近红外光热转换剂应用到肿瘤光热消融中,效果明显,为肿瘤治疗提供了研究方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生物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作肿瘤光热消融诊疗剂的铂铜纳米晶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贵金属纳米材料因其所固有的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界面效应的有效叠加,具备突出的催化性质、电磁性质和光学性质,使其已经成为纳米科技领域中最富有活力的分支学科,并且在现代工业、国防和高科技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以来,铂基纳米材料以其优良的光热转化、加氢催化及电学传感等性能,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作为一种稀有的贵金属,其有限的全球储量和昂贵的价格严重制约了铂基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为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当前较为成果的方案之一是将铂与另外一种或几种金属复合得到复合纳米晶。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减少贵金属铂的使用量,又可以通过形貌效应所产生的独特表面结构,使这些材料的特性发生新的突越。鉴于此,复合金属纳米材料的形貌可控合成成为目前纳米材料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
肿瘤的光热消融是采用能够在病灶部位产生过高热以杀死肿瘤细胞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主要利用具有光热转换性能的诊疗剂和具有较深的机体组织穿透能力的近红外激光,近红外光在机体内部较深位置处有效激发诊疗剂,将光能转换为热能,进而利用局部过高热将靶区肿瘤杀灭。在此过程中,由于正常机体组织相较于肿瘤组织能够耐受更高的温度,故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又不对正常机体组织带来损伤,对人体具有较小的副作用,将其应用于肿瘤治疗相较于传统手段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离不了近红外光热转换剂,即诊疗剂,只有在近红外光热转换剂的作用下才能将光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实现光热消融肿瘤治疗,故而高效光热转换剂的开发至关重要。当前,将铂铜双金属纳米晶开发成为近红外光热转化剂并应用与肿瘤的光热消融治疗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作肿瘤光热消融诊疗剂的铂铜双金属纳米晶及其制备方法,将铂铜双金属纳米晶开发成为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且具有良好的人体内生物安全性的新型近红外光热转化剂,并将其应用到肿瘤的光热消融中,具有较高的光热转换效率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作肿瘤光热消融诊疗剂的铂铜双金属纳米晶,所述铂铜双金属纳米晶的粒径范围为5~200nm,基本结构式为PtCun,其中n的范围在0~5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铂铜双金属纳米晶的形貌为立方体、球形、雪花状和片层状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的,所述铂铜双金属纳米晶用于肿瘤光热消融的光波长适用范围为700-1100nm。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所述铂铜双金属纳米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含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油胺溶液加入到四氟乙烯内衬的不锈钢高压反应釜中,再将前驱铂盐和前驱铜盐共同溶解于不高于100mL的油胺溶液中,得混合液;其中,混合液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为0.01~0.2mol/L,前驱铂盐的浓度为0.02~0.08mol/L,前驱铜盐的浓度为0.02~0.4mol/L;然后于150~270℃条件下反应2~48小时,搅拌速度为50~1000rpm/min,反应完成后在搅拌条件下冷却至室温,得铂铜双金属纳米晶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科技大学,未经河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08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CTLA-4单克隆抗体制剂及其应用
- 下一篇:抗菌充气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