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柔性容器整体漏率检测的测量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41585.2 | 申请日: | 2017-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022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6 |
发明(设计)人: | 高山;王旭迪;袁军行;尉伟;杨丹;寇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3/32 | 分类号: | G01M3/32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88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柔性 容器 整体 检测 测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容器整体漏率的测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柔性容器整体漏率的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柔性容器一般工作在与外界环境保持几十帕到几百帕的压差的状态下,近年来,以其为系统核心结构的浮空飞艇、充气膜帐篷手术室和方舱等大型产品在国防和民用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对相关的气密性检测技术提出了迫切需求。以浮空飞艇为例,作为临近空间多功能飞行平台,已广泛用于高精度对地观测、通信中继、区域预警、区域导航等,它主要依靠大体积柔性囊体的浮力维持空中驻留,具有覆盖范围大、有效载荷大、机动灵活、运行成本低等特点。一般工作时内部需保持在200-600帕的微正压状态,但由于气体分子的渗透、材料本身的缺陷,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泄漏。为了保持有效的驻空时间,其气体密封性能及其测试计量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对于漏率测量方法的研究,仍主要局限于对标准漏孔或刚性容器漏率的测量。对于浮空飞艇这样的微压差下的柔性容器整体漏率的测试,行业内主要采用以大气环境为压力基准的保压法,根据囊体内外压差随时间的变化计算囊体整体漏率。但测试过程中大气压的波动高达几百帕,很难保证压力基准的准确稳定,同时环境温度波动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较大影响。所以在大气环境、温度波动的双重影响下,保压法无法保证测量准确性。因此,急需设计一种能精确测量微压差下柔性容器整体漏率的测量装置及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在大气环境、温度波动的双重影响下,柔性容器整体漏率的准确测量,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柔性容器整体漏率检测的测量装置。
一种用于柔性容器整体漏率检测的测量装置包括真空室2、测量室8和基准室12;
真空室2通过第一阀门3串联着测量室8的入口,所述真空室2和测量室8之间设有第一差压计4;测量室8的出口通过第三阀门9串联着基准室12的入口,所述测量室8和基准室12之间设有第二差压计10;基准室12的出口通过第五阀门14串联着分子泵15和机械泵16,分子泵15和机械泵16构成抽气机组;
所述测量室8的入口通过三通管设有测量口,所述测量口设有第二阀门5;
所述基准室12的出口通过三通管设有第四阀门13;
所述基准室12的外部罩设有恒温罩11;
用于检测柔性容器的整体漏率时,将被检测的柔性容器6安装连通着第二阀门5;检测技术条件:恒温罩11内的温度为22~24℃、真空室2内的压力为1atm、测量室8内的压力和基准室12内的压力相同为高于大气压500~550帕。
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如下:
所述真空室2上设有绝压式真空计1;所述测量室8上设有温度计7。
所述温度计7为温度控制器UT55A,温度控制器中的传感器为铂电阻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于测量室8的中心位置。
所述测量室8和基准室12体积相同,真空室2的体积小于测量室8的体积。
所述第一阀门3、第二阀门5、第三阀门9和第五阀门14均为超高真空全金属角阀。
所述第四阀门13为针阀。
所述恒温罩11为一个多层绝热的恒温箱,用循环蒸馏水实现主动恒温。
所述分子泵15为涡轮分子泵,机械泵16为隔膜泵。
基于一种用于柔性容器整体漏率检测的测量装置的测量方法,操作步骤如下:
(1)检测测量装置的总体积Vc,所述总体积Vc为测量室8体积以及与测量室8联接的管道体积之和;
(2)测量未添加柔性容器时的本底泄漏差压Δp0;
(3)测量添加柔性容器时的泄漏差压Δp1;
(4)计算被检测的柔性容器的整体漏率Q。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本发明通过添加恒温容器取代大气环境作为柔性容器压强变化的参考基准,因为温度恒定可以保证基准室在测量过程中压强不变,利用温度计对柔性容器的温度进行精确测量,并根据热力学方程进行温度补偿,修正泄漏差压,消除柔性容器整体漏率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大气环境、温度波动的影响,提高漏率测量精度。
2.本发明操作方便,装置结构简单,便于拆卸和携带,并且可以实现压力和温度的连续采集和记录,避免人工读数带来的误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用于检测的使用状态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15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