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吐霜的橡胶促进剂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44040.7 | 申请日: | 2017-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835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3 |
发明(设计)人: | 倪念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群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6 | 分类号: | C08L23/16;C08L23/06;C08K5/00;C08K5/39;C08K5/47;C08K5/17;C08K5/40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高***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吐霜 橡胶 促进剂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橡胶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抗吐霜的橡胶促进剂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橡胶促进剂是指橡胶硫化促进剂,橡胶硫化主要使用硫磺来进行,但是硫磺与橡胶的反应非常慢,因此硫化促进剂应运而生。促进剂加入胶料中能促使硫化剂活化,从而加快硫化剂与橡胶分子的交联反应,达到缩短硫化时间和降低硫化温度的效果。主要使用的硫化促进剂按化学结构分主要有次磺酰胺类、噻唑类、秋兰姆、硫脲类和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目前制造的橡胶在长期使用后容易出现吐霜的现象,影响橡胶制品的品质和使用,在橡胶出现吐霜现象后,多利用专用清洗剂取出橡胶表面的白霜,这种方式不仅操作麻烦,具有一定清洗成本,且清洗后的橡胶后期难免会再次吐霜,作用不彻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一种抗吐霜的橡胶促进剂,该促进剂能够有效促进橡胶硫化反应,节约硫化剂,并且能够避免橡胶吐霜,降低橡胶制品的使用成本,提高橡胶制品品质。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抗吐霜的橡胶促进剂,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组分:二硫代氨基甲酸盐20-40份、N-环己基-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15-30份、醛胺类12-20份、N,N'-二正丁基硫脲6-15份、高分子载体10-18份。
本发明的促进剂中,二硫代氨基甲酸盐、N-环己基-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醛胺类和N,N'-二正丁基硫脲均无毒,并且具有优异的促进硫化的效果,其制得的硫化剂安全环保,在生产该促进剂过程中不会对生产人员健康造成损害,也不会污染环境,制成的橡胶成品经年老化废弃后,仍然不会因为促进剂的因素而对环境产生污染,便于橡胶的回收利用。由于促进剂含有醛胺类,能够提升橡胶制品的品质,制得的橡胶成品不会出现吐霜现象,因而无需利用专用清洗剂清洗橡胶,有效降低了橡胶产品的使用维护成本。
优选的,所述各组分质量份数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25-30份、N-环己基-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20-25份、醛胺类15-18份、N,N'-二正丁基硫脲10-12份、高分子载体12-15份。
当各组分采用上述质量份数时,其促进橡胶硫化的速率很高,效果较好,节约的硫化剂也较多,抗吐霜效果好。
优选的,所述各组分质量份数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28份、N-环己基-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24份、醛胺类16份、N,N'-二正丁基硫脲11份、高分子载体14份。
当各组分采用上述质量份数时,其促进橡胶硫化的速率最高,效果最好,节约的硫化剂最多,抗吐霜效果达到最佳。
所述高分子载体为三元乙丙橡胶。
所述抗吐霜的橡胶促进剂还包括有机活性剂,所述有机活性剂为三羟甲基丙烷,其质量份数为1-2份。
有机活性剂用于进一步提高活性,利于本发明高效率橡胶促进剂促进硫化的作用。
所述抗吐霜的橡胶促进剂还包括分散剂,所述分散剂为聚乙烯蜡,其质量份数为0.8-1.5份。
本发明中,三元乙丙橡胶、三羟甲基丙烷和聚乙烯蜡均安全无毒,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更加绿色环保。
一种抗吐霜的橡胶促进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工艺步骤:
(1)按照质量份数称取二硫代氨基甲酸盐、N-环己基-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醛胺类和N,N'-二正丁基硫脲混合均匀备用;
(2)按照质量份数称取聚乙烯蜡;
(3)按照质量份数分别称取三元乙丙橡胶和三羟甲基丙烷,将其置入捏炼机捏炼5-10分钟后排出物料;
(4)将步骤(1)和(2)中称好的原料置入密炼机中,当密炼机温度升至85-90℃时排出物料;
(5)将步骤(3)和(4)中产生的混合料进行充分混合并形成可塑状物体后,置入开炼机进行分散和降温;
(6)将经降温处理后的物料置入颗粒制造机中造粒、干燥。
一种抗吐霜的橡胶促进剂的应用,将抗吐霜的橡胶促进剂与硫化剂混合均匀,再将混合物用于橡胶硫化工艺中。
得到的橡胶制品不吐霜,并且具有优异的硬度、弹性、拉伸性能、摩擦性能以及热老化性等特性。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群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群青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40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