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调单相光耦倍流型降压整流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44736.X | 申请日: | 2017-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777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廖无限;肖强晖;胡正国;易椠椠;戴启;廖晓宇;肖雅文;张健;湛政;任于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7/217 | 分类号: | H02M7/217;H02M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2007 湖南省株洲市***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调 单相 光耦倍流型 降压 整流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倍流型整流器,更具体地说,是一种涉及可调单相光耦倍流型降压整流器。
背景技术
当前,传统倍流整流器多运用在高频整流领域中,与全波整流电路相比,倍流整流器的高频变压器的副边绕组仅需一个单一绕组,不用中心抽头;与全桥整流电路相比,倍流整流电路使用的二极管数量少一半。因此,倍流整流电路结合了全波整流电路和全桥整流电路两者的优点。当然,倍流整流电路要多使用一个输出滤波电感,结构略显复杂。但此电感的工作频率及输送电流均为全波整流电路所用电感的一半,因此可做得较小,也利于散热,还能够减少和改善输出电压的纹波。然而传统倍流整流器也存在者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1)传统倍流整流器若要实现降压整流输出,通常要在其输入端增加降压变压器与之进行匹配,由此会产生较高的成本;
(2)传统倍流整流器仅适合高频整流电路,其交流输入端需要提供对称的高频正、负方波电源,通常不适用于正弦波、三角波、锯齿波等其它形式的交流输入端电源;
(3)传统倍流整流器难以实现对其输出电压的调整。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可调单相光耦倍流型降压整流器,能够克服传统倍流整流器存在的缺陷。
传统倍流整流器若要实现降压整流输出的功能,通常要在交流输入端增加降压变压器与之进行匹配,每半个工作周期的主要导通路径是从降压变压器的二次侧的一端出发,经电感、输出负载、其中的一个二极管,再回到降压变压器的二次侧的另一端,此时从简化的定量关系上来看,输出电压等于降压变压器的二次侧的交流输入电压减去电感上的压降与二极管的压降,然而二极管的线性区较窄,其主要工作在开关区,因二极管的压降很小,若忽略二极管的压降,可以认为每半个工作周期的主要输出电压等于降压变压器二次侧的交流输入电压减去电感上压降。如果把二极管替换成线性区范围较宽的光电耦合器,同时剔除降压变压器,则倍流整流器主要输出电压等于交流输入电压减去电感上的压降,再减去光电耦合器输出部分端口之间的压降,也可以实现倍流整流器的降压整流输出,进一步,传统倍流整流器难以实现对其输出电压的调整。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的目的,本发明具体提供可调单相光耦倍流型降压整流器技术方案是:包括主电路模块和控制电路模块两大部分。
(1)所述的主电路模块包含两个交流输入端口、两个直流输出端口和一个主电路,其中两个交流输入端口分别为交流输入端口ACH-in1和交流输入端口ACH-in2,两个直流输出端口分别为直流输出端口DCOUT+和直流输出端口DCOUT-,进一步,主电路又由电感L1、电感L2、光电耦合器U1输出部分和光电耦合器U2输出部分组成,交流输入端口ACH-in1与光电耦合器U2输出部分的发射极、电感L2的一端相连,电感L2的另一端与直流输出端口DCOUT+、电感L1的一端相连,电感L1的另一端与光电耦合器U1输出部分的发射极、交流输入端口ACH-in2相连,光电耦合器U1输出部分的集电极与光电耦合器U2输出部分的集电极、直流输出端口的DCOUT-相连;
(2)所述的控制电路模块包含两个交流输入端口和一个控制电路,其中两个交流输入端口分别为交流输入端口ACL-in1和交流输入端口ACL-in2,进一步,控制电路又由电阻R1、电阻R2、可调电阻Rw、光电耦合器U1输入部分和光电耦合器U2输入部分组成,交流输入端口ACL-in1与可调电阻Rw的一端相连,可调电阻Rw的另一端与电阻R1的一端和电阻R2的一端相连,交流输入端口ACL-in2与光电耦合器U1输入部分的二极管阴极、光电耦合器U2输入部分的二极管阳极相连,电阻R1的另一端和光电耦合器U1输入部分的二极管阳极相连,电阻R2的另一端和光电耦合器U2输入部分的二极管阴极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工业大学,未经湖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473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