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田井下管、杆管理与应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44797.6 | 申请日: | 2017-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521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施永生;姜文峰;李宁;张奇;杨斌;陆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施永生 |
主分类号: | G06Q50/02 | 分类号: | G06Q50/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7062 山东省东营市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田 井下 管理 应用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油设备,具体涉及油田井下用管、杆的管理方法和应用此管理方法产生的大数据的应用。
二、背景技术
油田油井的正常工作中,每天运行的油水井有数万口,油田井下用管、杆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流转环节多,回收修复过程繁杂。油管、抽油杆、井下工具是连接井口与油层的通道。作为油水井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油水井免修期长短和作业成本的高低。
但目前油管杆的数据采集管理主要靠人工录入、记台账,此方法工作量大,效率低,网上运行的数据不全或不连续,透明度不够,信息不能共享。而且没有对每口井油管杆、井下工具的腐蚀、断脱、偏磨、漏失等失效原因的网络数据采集和描述,进而没有形成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对油管杆和井下工具的失效分析、基于数字化油田对数字井筒的建立要求。
比如,同样是使用一年的管杆,由于所处油井工况不一,其失效程度会有所不同,而且管杆完全依靠人工管理,精细程度不够,网上运行的数据也不完整、未共享。每口油水井管杆腐蚀、断脱、偏磨等失效原因的数据采集分析也未实现,出现质量问题不能全程、准确追溯;同时,每根管杆、每个井下工具从投产到报废完整和关联的数据库也未建立,无法提供延长油水井免修期、优化管杆工具使用的数据支持,指导作用不突出。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着眼于建立数字井筒,为每一根管杆和井下工具建立数字化档案,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资源,互联网共享调配资源,实现油田井下用管、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系统的一种油田井下管、杆管理与应用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油田井下用管、杆的管理应用系统,特征是,利用读取管杆上的唯一身份的标识码,自动将管杆的实时状态和管杆数据信息录入后台数据库,数据库在后台对数据进行处理,管理人员通过后台显示的数据库内容,调用管杆数据信息及处理后的数据从而实现数字化档案的建立和分析,并提供分析结果,形成供日常生产参考所使用的表格及其他分析数据结果。
所述的油田井下用管、杆的管理应用系统,其特征所述的管杆的实时状态是:在管杆在使用过程中入库、发放、下井、回收、修复、报废全寿命过程,其中管杆的实时状态包括的视频或图片以及管杆所处的井下的深度。
所述油田井下管、杆管理与应用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管杆数据信息包括:管杆的编码、生产厂家、管杆规格、类别、材质、长度、投产年月、所属管理区、油田、井号、作业队、录入时间;
所述的录入时间包括入库时间、发放时间、下井时间、回收时间、修复时间、报废时间。
所述的油田井下用管、杆的管理应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数据库内容包括数据维护、业务查询、管杆流程管理;其中数据维护包括基础信息、物料信息、历史信息,业务查询包括物料入库、物料发放、物料回收、物料下井、物料待修复、物料报废,管杆流程管理包括发放流程、回收流程、修复流程、等寿命周期管理。
所述的油田井下用管、杆的管理应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处理后的数据包括:管杆使用天数、频次、发放序号、下井序号、下井累计长度、累计深度、发放记录表、当天油管发放登记台账、回收记录表、当天油管回收登记台账、班组报表、单井油管管理卡片、分管理区发放回收管理表。
所述的油田井下用管、杆的管理应用系统,所述的分析结果是:对每口井油管杆、井下工具的腐蚀、断脱、偏磨、漏失等失效原因的网络数据采集后进行的统计分析并形成各种图形的描述,进而形成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对油管杆和井下工具的失效分析。
采用本发明,通过读取管杆上的标识,得到该管杆的唯一标识身份信息,从而得到该管杆的各种应用数据,如生产厂家、管杆规格、类别、材质、长度、投产年月和管理区,下管柱作业的同时进行扫码识别,就可以获得每一根管杆的准确长度数据,并自动生成单井米数,在这些标准数据的支撑下,建立起数字化井筒;降低了错误率,减轻了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了工作时间,进行实时保存,除此之外,还有以下显著优点:
1、数据库应用软件可以通过统计多组数据实施上述数字化档案的建立和分析,并提供分析结果,管理人员只需要从网上调用数据,即可满足日常生产参考所使用的表格及其他分析图表的需求。
2、管理技术人员不用跑现场,就能通过分析手持终端上传的管杆数据和现场照片,进行会诊、分析、决策,提高了工作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施永生,未经施永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479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