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风电用高强高韧球墨铸铁的研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52436.6 | 申请日: | 2017-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424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1 |
发明(设计)人: | 杨金德;姜广杰;周张松;张亚军;许玉松;陈立新;潘冶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宏德特种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3/08 | 分类号: | C22C33/08;C21C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电用 高强 球墨铸铁 研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电用高强高韧球墨铸铁的研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熔炼炉料配比,具体为:生铁:废钢:回炉料=40%‑60%:15%‑30%:15%‑30%,同时在炉中加入一定量的75硅铁;步骤二、在球化包的一个坑中依次加入:1%的球墨铸铁球化剂、0.2%‑0.4%高钙钡孕育剂、30‑60g/t的Sb和压铁;步骤三、铁水从炉中倒入另外一个坑中,浇注时加入0.1%‑0.2%的随流孕育剂,浇注温度为1350℃。本发明通过对球化剂和微量元素的控制,消除高硅带来的碎块状石墨的倾向。为好的本体力学性能提供了先决条件。从而保持‑20℃低温冲击大于12J和延伸率大于18%的前提下,提高了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电用高强高韧球墨铸铁的研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装备向轻量化、节能、高效的方向发展,人们对球铁的强度和使用性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铸造和冶金工作者通常采用铸造合金化,抑或通过热处理工艺来达到提高球铁机械性能的目的。但是,前者因在球铁铸造过程中需添加昂贵的合金元素(如Ti、Cu等),使球铁件的生产成本大大增加,这极大地削弱了球铁件廉价的市场优势;后者耗时、耗能的弊端使球铁生产失去了市场开发的竞争力。而且,球铁较合金钢韧性差,目前球铁强化手段对冲击韧性的提高非常有限。
2004年ISO1083/JS球墨铸铁标准公布后,又补充了一个ISO1083/JS/500-10的球墨铸铁标准,把伸长率从原来的7%提高到10%。2012年3月,德国和欧洲的球墨铸铁标准DIN-EN1563在修改时又增加了3个牌号分别是EN-GJS-450-18、EN-GJS-500-14、EN-GJS-600-10,即大幅提高了铁素体、珠光体混合基体球墨铸铁的屈服强度和伸长率,而且这些级别都可在铸态获得,不需要任何热处理。他们走的是提高成分中的w(si)量、来强化铁素体技术路线。
为了符合风电铸件的工作环境,达到风电低温冲击的力学性能,过高的硅显然是不合适的。与此同时过高的硅对于厚大的风电铸件还是不利的,它会促进铁素体和石墨的形成,从而加剧铸件内部石墨形态恶化。
球墨铸铁自上世纪四十年代问世并投入生产以来,以其耐磨、减振和生产成本低廉等优点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迄今为止,球铁在汽车、矿山、船舶、注塑机、机床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可再生能源的认识,风力发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风电厂商对风电铸件的要求也进一步的提高,不在拘泥于原有牌号EN-GJS-400-18U-LT。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电用高强高韧球墨铸铁的研制方法。
技术方案:一种风电用高强高韧球墨铸铁的研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熔炼炉料配比,具体为:生铁:废钢:回炉料=40%-60%:15%-30%:15%-30%,同时在炉中加入一定量的75硅铁,使原铁水的硅达到1.8%;
步骤二、在球化包的一个坑中依次加入:1%的球墨铸铁球化剂、0.2%-0.4%高钙钡孕育剂、30-60g/t的Sb和压铁;
步骤三、铁水从炉中倒入另外一个坑中,浇注时加入0.1-0.2%的随流孕育剂,浇注温度为1340℃-1380℃。
作为优化:所述球墨铸铁球化剂由以下重量百分比成分组成:Si:40%-50%,Ca:0.9%-1.3%,Ba:1%-1.5%,Mg:5.8%-6.2%,Re:0.8%-1.0%,Al<1.2%,余量为Fe以及不可避免的微量元素,粒度为5-30mm。
作为优化:所述高钙钡孕育剂由以下重量百分比成分组成:Si:72%-75%,Ca:1%-2%,Ba:2%-2.5%,Al<2%,余量为Fe以及不可避免的微量元素,粒度为3-8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宏德特种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宏德特种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24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