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工业粉体物料微波加热干燥实时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53170.7 | 申请日: | 2017-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716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张晶;陈垚;孙俊;郭立;范洪博;容会;吴晟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26B25/22 | 分类号: | F26B25/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业 物料 微波 加热 干燥 实时 控制 装置 | ||
1.一种工业粉体物料微波加热干燥实时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计算机(1)、ZigBee通信单元(2)、微波发生器单元(22)、入料筒(8)、抽湿装置、旋转底座(14)、天线帽(15)、螺旋天线(16)、绝缘介质外壳(17)、加热腔体(20)、风扇系统(21)、可开合式料筒口(23)、出料筒(24)、空气压缩机(25)、料筒连接管(26)、入料筒阀门(31);
所述的控制计算机(1)通过网络连接ZigBee通信单元(2),ZigBee通信单元(2)嵌入微波发生器单元(22),入料筒(8)、抽湿装置的上端分别连接微波发生器单元(22),下端分别连接加热腔体(20),入料筒阀门(31)位于入料筒(8)内部,入料筒阀门(31)通过入料筒阀门控制电路与微波发生器单元(22)连接,旋转底座(14)连接天线帽(15),天线帽(15)连接螺旋天线(16),绝缘介质外壳(17)一端连接微波发生器单元(22),另一端连接加热腔体(20),绝缘介质外壳(17)包裹着螺旋天线(16),加热腔体(20)的底部有风扇系统(21)、可开合式料筒口(23),可开合式料筒口(23)位于风扇系统(21)的内圈,可开合式料筒口(23)连接出料筒(24),出料筒(24)内有空气压缩机(25),出料筒(24)连接料筒连接管(26);
所述的微波发生器单元(22)包括控制单元(3)、供电单元(4)、功率调节单元(5)、磁控管过载保护单元(6)、磁控管(7),控制单元(3)连接供电单元(4)、功率调节单元(5),功率调节单元(5)连接磁控管过载保护单元(6),磁控管过载保护单元(6)连接磁控管(7),磁控管过载保护单元(6)、磁控管(7)均与供电单元(4)相连;控制单元(3)还与入料筒(8)的入料筒阀门(31)、旋转底座(14)、抽湿装置、风扇系统(21)、可开合式料筒口(23)、空气压缩机(25)相连;
所述的入料筒(8)下端连接微波漏能抑制器Ⅱ(12),微波漏能抑制器Ⅱ(12)连接加热腔体(20);
所述ZigBee通信单元(2)包括ARM控制器(27)、UART转换芯片(28)、RS接口(29)、ZigBee模块(30)、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晶体振荡器X1;UART转换芯片(28)采用MAX232A ,ARM控制器(27)的PIO2_0脚连接UART转换芯片(28)的脚,其中ARM控制器(27)的PIO2_1脚连接UART转换芯片(28)的SI脚, ARM控制器(27)的PIO2_3脚连接UART转换芯片(28)的SCLK脚, ARM控制器(27)的PIO2_2脚连接UART转换芯片(28)的SO脚及电阻R1的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UART转换芯片(28)的脚接地,UART转换芯片(28)的VSS脚接地且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UART转换芯片(28)的VDD脚连接Vcc与电容C1的另一端;UART转换芯片(28)的XTAL1脚连接电容C2的一端与晶体振荡器X1的一端,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晶体振荡器X1的另一端连接UART转换芯片(28)的XTAL2脚及电容C3的一端,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UART转换芯片(28)的T1IN脚连接RS接口(29)的TXD脚,UART转换芯片(28)的R1OUT脚连接RS接口(29)的RXD脚;UART转换芯片(28)的T2IN脚连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2的一端及ZigBee模块(30)的TXD脚,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UART转换芯片(28)的R2OUT脚连接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另一端连接电阻R5的一端及ZigBee模块(30)的RXD脚,电阻R5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的入料筒阀门控制电路包括继电器KA1、二极管D1、NPN型三极管Q1、电阻R6、电阻R7、电阻R8、变阻器R9;入料筒阀门(31)的上端连接电阻R6的一端及变阻器R9的下端,入料筒阀门(31)的下端接地,电阻R6的另一端接地;继电器KA1的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与变阻器R9,在变阻器R9上,继电器KA1可连接变阻器R9的上端至下端间的任意部位;继电器KA1的另一端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及NPN型三极管Q1的极电极,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电阻R7的一端及电阻R8的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控制单元(3),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抽湿装置包括抽湿系统Ⅰ(9)、抽湿系统Ⅱ(10)、微波漏能抑制器Ⅰ(11)、微波漏能抑制器Ⅲ(13)、抽湿转轮Ⅰ(32)、抽湿转轮Ⅱ(33)、转轮控制芯片Ⅰ(56)、转轮控制芯片Ⅱ(57)、总线CAN1、总线CAN2、总线CAN3、开关K1、开关K2、开关K3、开关K4、开关K5、开关K6、开关K7、开关K8、开关K9、继电器KA2、继电器KA3、继电器KA4、继电器KA5、继电器KA6、继电器KA7;其中转轮控制芯片Ⅰ(56)、转轮控制芯片Ⅱ(57)均采用8XC196MC芯片,抽湿系统Ⅰ(9)、抽湿系统Ⅱ(10)分别与控制单元(3)连接,抽湿转轮Ⅰ(32)位于抽湿系统Ⅰ(9)内部,抽湿系统Ⅰ(9)底部连接微波漏能抑制器Ⅰ(11),抽湿转轮Ⅱ(33)位于抽湿系统Ⅱ(10)内部,抽湿系统Ⅱ(10)底部连接微波漏能抑制器Ⅲ(13),微波漏能抑制器Ⅰ(11)、微波漏能抑制器Ⅲ(13)分别连接加热腔体(20);开关K1位于总线CAN1上,总线CAN1连接开关K6的一端,开关K6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KA4的一端,继电器KA4的另一端连接转轮控制芯片Ⅰ(56)的P3脚;开关K2位于总线CAN2上,总线CAN2连接开关K5的一端,开关K5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KA3的一端,继电器KA3的另一端连接转轮控制芯片Ⅰ(56)的P2脚;开关K3位于总线CAN3上,总线CAN3连接开关K4的一端,开关K4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KA2的一端,继电器KA2的另一端连接转轮控制芯片Ⅰ(56)的P1脚;转轮控制芯片Ⅰ(56)的O1脚连接抽湿转轮Ⅰ(32);同时,开关K7的一端连接总线CAN3,开关K7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KA5的一端,继电器KA5的另一端连接转轮控制芯片Ⅱ(57)的P1脚;开关K8的一端连接总线CAN2,开关K8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KA6的一端,继电器KA6的另一端连接转轮控制芯片Ⅱ(57)的P2脚;开关K9的一端连接总线CAN1,开关K9的另一端连接继电器KA7的一端,继电器KA7的另一端连接转轮控制芯片Ⅱ(57)的P3脚;转轮控制芯片Ⅱ(57)的O1脚连接抽湿转轮Ⅱ(33);
还包括安装在加热腔体(20)的内壁上且与控制单元(3)连接的红外测温单元,所述的红外测温单元包括红外测温传感头Ⅰ(18),红外测温传感头Ⅱ(19),光学系统Ⅰ(34)、红外探测器Ⅰ(35)、调制盘Ⅰ(36)、温度传感器Ⅰ(37)、前置放大电路Ⅰ(38)、预放大电路Ⅰ(39)、推动级放大器Ⅰ(40)、末级放大器Ⅰ(41)、程调增益调整放大器Ⅰ(42)、波形调整电路Ⅰ(43)、A/D转换电路Ⅰ(44)、光学系统Ⅱ(45)、红外探测器Ⅱ(46)、调制盘Ⅱ(47)、温度传感器Ⅱ(48)、前置放大电路Ⅱ(49)、预放大电路Ⅱ(50)、推动级放大器Ⅱ(51)、末级放大器Ⅱ(52)、程调增益调整放大器Ⅱ(53)、波形调整电路Ⅱ(54)、A/D转换电路Ⅱ(55);其中红外测温传感头Ⅰ(18)连接光学系统Ⅰ(34),光学系统Ⅰ(34)连接红外探测器Ⅰ(35)及调制盘Ⅰ(36),调制盘Ⅰ(36)连接温度传感器Ⅰ(37),红外探测器Ⅰ(35)连接前置放大电路Ⅰ(38),前置放大电路Ⅰ(38)连接预放大电路Ⅰ(39),预放大电路Ⅰ(39)连接推动级放大器Ⅰ(40),推动级放大器Ⅰ(40)末级放大器Ⅰ(41),末级放大器Ⅰ(41)连接程调增益调整放大器Ⅰ(42),程调增益调整放大器Ⅰ(42)连接波形调整电路Ⅰ(43)及A/D转换电路Ⅰ(44),温度传感器Ⅰ(37)、波形调整电路Ⅰ(43)与A/D转换电路Ⅰ(44)分别连接微波发生器单元(22)的控制单元(3),同时控制单元(3)连接程调增益调整放大器Ⅰ(42);红外测温传感头Ⅱ(19)连接光学系统Ⅱ(45),光学系统Ⅱ(45)连接红外探测器Ⅱ(46)与调制盘Ⅱ(47),调制盘Ⅱ(47)连接温度传感器Ⅱ(48),红外探测器Ⅱ(46)连接前置放大电路Ⅱ(49),前置放大电路Ⅱ(49)连接预放大电路Ⅱ(50),预放大电路Ⅱ(50)连接推动级放大器Ⅱ(51),推动级放大器Ⅱ(51)末级放大器Ⅱ(52),末级放大器Ⅱ(52)连接程调增益调整放大器Ⅱ(53),程调增益调整放大器Ⅱ(53)连接波形调整电路Ⅱ(54)与A/D转换电路Ⅱ(55),温度传感器Ⅱ(48)、波形调整电路Ⅱ(54)与A/D转换电路Ⅱ(55)分别连接微波发生器单元(22)的控制单元(3),同时控制单元(3)连接程调增益调整放大器Ⅱ(5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317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