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方法和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54603.0 | 申请日: | 2017-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99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凌;张跃明;翟利华;史策辉;朱正宜;梁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12 | 分类号: | E02D31/12;E02D35/00;E02D19/10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罗毅萍 |
地址: | 51001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结构 上浮 复位 处理 方法 系统 | ||
1.一种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抽排基坑内积水;
(2)对明挖隧道结构周围的中粗砂进行挖除,具体包括:
(21)对明挖隧道结构两侧的中粗砂进行挖除;
(22)在变形缝和施工缝两端设置结构限位装置;
(23)在底板以下设置支撑装置;
(24)对底板底部进行冲洗以进行全面清砂处理;
(3)往基坑内灌水,同时在明挖隧道结构的顶板上设置压重,并调整压重使明挖隧道结构处于临界悬浮状态,将支撑装置取出;
(4)抽排基坑内的水,同时对顶板位置进行监测;
(5)往明挖隧道结构的底板底注浆直至浆液溢到底板底以上标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还包括在顶板上布置高程监测点位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3)前还包括在变形缝处设置水位观测标尺的步骤;和/或,在所述步骤(3)前还包括对底板底部进行注浆处理的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在抽排基坑内的水的同时还对明挖隧道结构进行纠偏使其恢复到平面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包括两次注浆,第一次注浆为常压注浆,第二次注浆为高压注浆,高压注浆的注浆压力为0.5-0.8MPa,第二次注浆时间为第一次注浆浆体初凝期。
6.一种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明挖隧道结构底部的注浆装置和支撑装置,设置在明挖隧道结构两侧的限位装置,往明挖隧道结构的基坑内灌水的灌水装置、将基坑内的水抽排的抽水装置以及设置在明挖隧道结构顶部的纠偏装置;
通过支撑装置对明挖隧道结构进行支撑,以对明挖隧道结构两侧及底部进行清砂,通过灌水装置往基坑灌水使明挖隧道结构浮起以将支撑装置拿开,再通过抽水装置将水抽出,在抽水的同时通过纠偏装置防止明挖隧道结构倾斜,最后通过注浆装置往明挖隧道结构的底部注浆,从而对上浮的明挖隧道进行复位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装置包括一次注浆管和二次注浆管,所述一次注浆管为常压注浆管,所述二次注浆管为高压注浆管。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为设置在所述明挖隧道结构正下方的杉木支垫。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明挖隧道结构上浮后的复位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包括设置在明挖隧道结构底部侧面的固定墩以及设置在固定墩与所述明挖隧道结构之间的四氟板;和/或,所述纠偏装置包括膨胀螺栓、锚杆和将所述膨胀螺栓和锚杆连接的倒链,所述膨胀螺栓设置在明挖隧道结构上,所述锚杆设置在明挖隧道结构的侧墙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460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