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层叠线圈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56629.9 | 申请日: | 201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303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远藤贵志;小森田健二;川崎邦彦;佐藤英和;铃木孝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TDK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F17/04 | 分类号: | H01F17/04;H01F27/28;H01F27/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杨琦;伍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层叠 线圈 部件 | ||
本发明所涉及的层叠线圈部件具备素体、包含多个内部导体的线圈、以及多个应力松弛空间。多个内部导体在素体内的第一方向上互相分开。各个应力松弛空间接触于相对应的内部导体的表面,在各个应力松弛空间存在粉体。素体具有位于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各个内部导体之间的素体区域。各个应力松弛空间具有与各个内部导体接触的第一边界面、以及与素体区域接触的第二边界面。第一边界面和第二边界面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从第一边界面到第二边界面的距离小于素体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厚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6-253322号公报公开有层叠线圈部件。该层叠线圈部件具备包含磁性材料的素体、在素体内包含在第一方向上互相分开来进行配置的多个内部导体的线圈、以包围线圈整体的形式进行形成的应力松弛部。
应力松弛部是以包围线圈整体的形式形成。应力松弛部因为是以粉体进行构成,所以会有素体的强度发生降低的担忧。就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平6-96953号公报所记载的层叠线圈部件而言,应力松弛部不是以包围线圈整体的形式而是以包围构成线圈的各个内部导体的形式形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6-2533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平6-969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平6-96953号公报所记载的层叠线圈部件中,素体具有位于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各个内部导体之间的素体区域。该素体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以下也简称为“素体区域的厚度”)小于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各个内部导体的间隔。因此,如果应力松弛部的厚度变大的话则素体区域的厚度难以被确保。例如,不是改变磁路长而是通过减小各个内部导体的截面积从而就能够确保素体区域的厚度。在此情况下,恐怕各个内部导体的直流电阻会变大。不是改变各个内部导体的截面积而是即使通过增加磁路长度从而也能够确保素体区域的厚度。在此情况下,恐怕素体的厚度会变大。即,恐怕不能够谋求到层叠线圈部件的小型化。
在素体区域的厚度不能够被充分确保的情况下,恐怕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各个内部导体之间会发生龟裂。在龟裂发生于第一方向上相邻的各个内部导体之间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各个内部导体之间短路的层间短路。为此,要求既要充分确保素体区域的厚度又要缓和发生于素体内的内部应力的层叠线圈部件。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够充分确保素土区域的厚度又能够缓和发生于素体内的内部应力的层叠线圈部件。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所涉及的层叠线圈部件具备:包含磁性材料的素体、包含多个内部导体的线圈、多个应力松弛空间。多个内部导体在素体内的第一方向上互相分开,并且互相进行电连接。各个应力松弛空间接触于相对应的内部导体的表面,在各个应力松弛空间存在粉体。素体具有位于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各个内部导体之间的素体区域。各个应力松弛空间具有与各个内部导体接触的第一边界面、与素体区域接触的第二边界面。第一边界面和第二边界面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从第一边界面到第二边界面的距离小于素体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厚度。
在上述一个形态所涉及的层叠线圈部件中,因为各个应力松弛空间接触于进行对应的内部导体的表面,所以应力松弛空间存在于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内部导体与位于其间的素体区域之间。应力松弛空间缓和在素体内产生的内部应力。内部应力例如是因内部导体与素体的热收缩率的差而产生的。从应力松弛空间的第一边界面到第二边界面的距离为应力松弛空间在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以下简称为“应力松弛空间的厚度”)。应力松弛空间的厚度小于位于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各个内部导体之间的素体区域在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以下也简称为“素体区域的厚度”)。即,素体区域的厚度至少大于应力松弛空间的厚度。因此,即使是应力松弛空间存在于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各个内部导体与位于其间的素体区域之间的情况,素体区域与应力松弛空间相比较相对能够确保充分的厚度。该结果既充分确保了素体区域的厚度又缓和了在素体内产生的内部应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TDK株式会社,未经TDK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66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