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枯草芽孢杆菌HMB26553及其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157385.6 申请日: 2017-03-16
公开(公告)号: CN106939290B 公开(公告)日: 2020-02-11
发明(设计)人: 马平;李社增;鹿秀云;郭庆港;张晓云;王莹;王培培;赵卫松 申请(专利权)人: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1/20 分类号: C12N1/20;A01N63/22;A01P3/00;C12R1/125
代理公司: 11424 北京修典盛世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代理人: 胡长远
地址: 071000 *** 国省代码: 河北;1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枯草 芽孢 杆菌 hmb26553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HMB26553,该菌株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13211。本发明还公开了利用该菌株生产的微生物菌剂,以及它们在防治棉花立枯病等植物病害上的应用。本发明枯草芽孢杆菌HMB26553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效高,平均防效在90.0%以上;其次,其微生物菌剂的药效持久性好,且没有环境污染问题;此外,HMB26553抑菌谱广,除了棉花立枯病菌,还对棉花黄萎病菌、棉花枯萎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和黄瓜靶斑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枯草芽孢杆菌HMB26553,还涉及利用该枯草芽孢杆菌生产的微生物菌剂,以及它们在防治棉花立枯病等病害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棉花立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引起的一种棉花苗期病害,其主要症状为:在棉种萌发前侵染而造成烂种,棉种萌发后未出土前侵染而引起烂芽;棉苗出土后受害,初期在近土面基部产生黄褐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展包围整个基部呈明显缢缩,病苗萎蔫倒伏枯死;拔起病苗,茎基部以下的皮层均遗留土壤中,仅存尖纫的鼠尾状木质部;子叶受害后,多在子叶中部产生黄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常脱落穿孔。棉花立枯病严重影响棉花的生长发育,发病后常导致棉苗成片死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棉花立枯病以化学防治为主,如在播种前利用化学药剂拌种、包衣或浸种,播种后用化学药剂进行喷雾、灌根等,但化学防治效果较差,并且还存在污染环境、长期用药易产生抗药性和成本高等问题。生物防治因具有专化性强、防效高、药效持久性好、并且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等优点,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用于防治棉花立枯病的微生物主要有:哈茨木霉(CN104430549A)、萎缩芽孢杆菌(CN104531545A)、巨大芽孢杆菌(CN103320360A)、解淀粉芽孢杆菌(CN105176893A;CN104498386A)、枯草芽孢杆菌(CN105199997A;CN104770398A;CN104642390A;CN105340972A;)、双核丝核菌(CN1952106A)、沙雷氏菌(CN103122330A)、绿针假单胞菌(CN1932006A)和荧光假单胞菌(CN1058230A)等。从上述可知,用于防治棉花立枯病的微生物主要是芽孢杆菌(Bacillus),原因在于芽孢杆菌具有分布广、易分离培养、能产生抗逆性较强的芽孢、贮藏期长和使用方便等特点;此外,芽孢杆菌能产生内生芽孢,有极强的抗逆能力,相比其他类型的生防菌,更有利于菌剂的生产和运输,如在剂型加工环境中存活、定殖与繁殖。因此,芽孢杆菌是一种理想的生防微生物。

由于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的共同进化特性,针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种类和不断进化,需要筛选更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进行应对,而筛选对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生防微生物是对病原微生物防治的最经济有效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枯草芽孢杆菌菌株,该菌株具有高效和杀菌谱广等优点。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利用上述枯草芽孢杆菌生产的微生物菌剂。

本发明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微生物菌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枯草芽孢杆菌在防治棉花立枯病等植物病害上的用途。

本发明第五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微生物菌剂在防治棉花立枯病等植物病害上的用途。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HMB26553,该菌株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13211。

本发明还提供了利用上述枯草芽孢杆菌HMB26553生产的微生物菌剂,其活性成分为枯草芽孢杆菌HMB26553菌体;还包括其胞外代谢产物。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73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