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重合闸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57516.0 | 申请日: | 201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772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芮骏;唐春林;余银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一天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3/06 | 分类号: | H02H3/06;H02H1/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18 | 代理人: | 任岗生 |
地址: | 23003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合闸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闸装置,尤其是一种重合闸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基于规程和实际运行的需要,我国电力供配电网变电站出线柜中的断路器均需具备重合闸功能,即在出线支路发生短路事故后,先分断断路器,间隔一个短暂的时间后再重合闸一次。如果是瞬时性短路,短路事故点消失,重合闸成功;如果是永久性短路事故,就要立刻再次分闸,这种情况为重合闸失败。在重合闸失败的过程中,系统母线及事故点将再一次地通过短路电流,这将对母线、开关、电缆等相关设备和事故点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同时还将造成系统电压的不稳定,扩大事故停电的范围,使事故的损害扩大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具有对事故点的状态进行预判的重合闸装置。
为解决本发明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重合闸装置包括串联连接于母线端子与支路端子间的断路器,以及输出端与断路器的控制端电连接、输入端与支路电流传感器二次侧端子电连接的控制器,特别是,
所述断路器的两端并联连接有保护支路,所述保护支路由串联连接的开关、阻抗器和电流传感器组成,其中,开关的控制端与控制器的输出端电连接,电流传感器的二次侧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用于断路器重合闸前,控制器先闭合开关,再根据电流传感器的输出判定,若其≤支路正常运行时的最大工作电流,则合闸断路器,否则断开开关。
作为重合闸装置的进一步改进:
优选地,开关为机械式触点开关,或电子式无触点开关。
优选地,阻抗器为阻性阻抗器、感性阻抗器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物。
优选地,阻性阻抗器的阻值为10-1000Ω。
优选地,电流传感器为电磁式电流互感器,或分流器,或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或光纤电流传感器。
优选地,控制器为比较器,或单片机,或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型计算机。
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本发明在断路器重合闸之前,通过先闭合保护支路中的开关,并对短路事故点进行预判,避免了永久性短路事故下的重合闸,杜绝了短路电流再次对母线、开关、电缆等相关设备造成的损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基本电路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参见图1,重合闸装置的构成如下:
母线端子1与支路端子7间串联连接有断路器2,断路器2的两端并联连接有保护支路;其中,断路器2的控制端与控制器6的输出端电连接。
保护支路由串联连接的开关3、阻抗器4和电流传感器5组成;其中,开关3的控制端与控制器6的输出端电连接,电流传感器5的二次侧与控制器6的输入端电连接,其中的开关3为机械式触点开关(或电子式无触点开关),阻抗器4为阻值10-1000Ω(由支路的电压等级确定)的阻性阻抗器(也可为阻性阻抗器、感性阻抗器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物),电流传感器5为电磁式电流互感器(或分流器,或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或光纤电流传感器)。
控制器6的输入端还与支路电流传感器二次侧端子9电连接;其中,控制器6为单片机(或比较器,或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型计算机)。
使用时,只需将本装置的母线端子1和支路端子7接入电力供配电网变电站出线柜和出线支路间。
当需重合闸断路器2时,本装置的控制器6先闭合开关3,再根据电流传感器5的输出做出判定,即将电流传感器5的输出与该支路8正常运行时的最大工作电流——支路电流传感器二次侧端子9曾有过(或人为限定)的最大输出进行比较:若其≤支路8正常运行时的最大工作电流,则表明短路事故点消失,合闸断路器2;否则表明短路事故点依然存在,不能合闸断路器2,只能断开开关3。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的重合闸装置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对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一天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一天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75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