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大直径钢材棒料二辊矫直机凹辊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57696.2 | 申请日: | 201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097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30 |
发明(设计)人: | 王敏杰;魏兆成;吴优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模具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21212 | 代理人: | 赵淑梅,李洪福 |
地址: | 116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径 钢材 棒料二辊 矫直机 设计 方法 | ||
1.一种中大直径钢材棒料二辊矫直机凹辊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取值:读取待矫直棒材的最小直径dmin,最大值直径dmax,待矫直棒材的屈服极限σt,辊子的斜角最小值αmin,端部圆角R,凹辊辊径Dg;
—设计反向三段式的二辊矫直凹辊辊形,凹辊曲线从中间对称轴开始到凹辊末端分别为辊腰段、辊腹段、辊胸段和圆角区,设定辊腰段曲率半径为ρ1,辊腹段曲率半径为ρ2,辊胸段曲率半径为ρ3;
将dmin和σt代入公式(1)得出棒材的弹性极限曲率半径ρt;
ρt=Ed min/2σt (1);
公式中,E=2.1e5Mpa为标准值;
将棒材的弹性极限曲率半径ρt代入公式(2)、公式(3)和公式(4),得出辊腰段曲率半径为ρ1,辊腹段曲率半径为ρ2,辊胸段曲率半径为ρ3;
ρ1=0.5ρt (2);
ρ2=0.68ρt (3);
ρ3=0.833ρt (4);
—将dmax和αmin代入公式(5)得出导程t,
t=π×dmax×tanαmin (5);
—由于按反向设计,凹辊的各段曲率半径为:辊腰段曲率半径为-ρ1,辊腹段曲率半径为ρ2,辊胸段曲率半径为ρ3;
因此,根据上述-ρ1、ρ2、ρ3、t、R和Dg参数,根据空间矢量法即可求出设计的凹辊辊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大直径钢材棒料二辊矫直机凹辊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公式(2)、公式(3)和公式(4)由如下步骤得出:
通过矫直过程中棒材残余曲率比的变化规律确定出辊腰段,辊腹段,辊胸段这三段反弯曲率比的选择;
每一段的曲率半径如公式(6)所示:
ρx=(1/Cwx)×ρt (6);
其中,ρt为棒材的弹性极限曲率半径,
ρx为不同段的反弯曲率半径,
Cwx为不同段反弯曲率比取值,
x=1为辊腰段,x=2为辊腹段,x=3为辊胸段;
由于二辊矫直过程为“先统一,再矫直”,因此,假设棒材在辊腰部分达到曲率的统一,在辊腹与辊胸部分实现矫直,在二辊矫直过程中,棒材要经过多个导程进行矫直,原始曲率C0只是相对与棒材进行第一次反弯矫直而言,而之后的每次反弯认为其原始曲率是上一次反弯的残留曲率,通过分析确定矫直过程中的曲率变化情况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如公式(7)所示:
通过公式(7)确定统一曲率的迭代次数,残余曲率比与反弯曲率比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每一段的反弯曲率比;
得出,辊腰段曲率比:Cw1=2,辊腹段曲率比:Cw2=1.47,辊胸段曲率比:Cw3=1.2;
将Cw1、Cw2和Cw3分别代入公式(6),即得出
ρ1=0.5ρt (2);
ρ2=0.68ρt (3);
ρ3=0.833ρt (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模具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大连理工模具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769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