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用于线性稳压器的负载瞬态响应增强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58975.0 | 申请日: | 2017-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9685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先锐;赖彭宇;吕春伟;路建民;刘栋;赵永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F1/56 | 分类号: | G05F1/56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61205 | 代理人: | 田文英,王品华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用于 线性 稳压器 负载 瞬态 响应 增强 电路 | ||
1.一种应用于线性稳压器的负载瞬态响应增强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压跟随器单元,可变电压单元;其中:
所述的电压跟随器单元包括偏置电流器IBIAS,第一MOS管M1,第二MOS管M2,第三MOS管M3,第四MOS管M4;
所述的可变电压单元包括参考电流器IREF,采样电流电路,第五MOS管M5,第六MOS管M6,第七MOS管M7,第八MOS管M8,第九MOS管M9;
所述的电压跟随器单元中的偏置电流器IBIAS的一端接电源电压VIN,另一端接第一MOS管M1的源极;第一MOS管M1的栅极接偏置电压Vref,漏极接第三MOS管M3的漏极;第二MOS管M2的源极与第一MOS管M1的源极相接,第二MOS管M2的漏极与其栅极相接后与第四MOS管M4的漏极相连;第三MOS管M3的栅极与其漏极相接后与第四MOS管M4的栅极相连,第三MOS管M3和第四MOS管M4的源极接地电平;
所述的可变电压单元中的第五MOS管M5的源极和第六MOS管M6的源极相接后,与电源电压VIN相连,第五MOS管M5的栅极与漏极相接后,与第六MOS管M6的栅极相连,第五MOS管M5的漏极与外接采样电流电路的输出端相连;第六MOS管M6的漏极分别与第七MOS管M7的栅极和漏极相接;第七MOS管M7的源极分别与第四MOS管M4的漏极和第二MOS管M2的漏极相连;第八MOS管M8的漏极接电源电压VIN,栅极接第七MOS管M7的栅极,第八MOS管M8的源极与参考电流器IREF的一端相接后与第九MOS管M9的栅极相连;参考电流器IREF的另一端接地电平;第九MOS管M9的源极接电源电压VIN,漏极接第一输出电压V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线性稳压器的负载瞬态响应增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MOS管M1、第二MOS管M2、第五MOS管M5、第六MOS管M6、第九MOS管M9均采用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线性稳压器的负载瞬态响应增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MOS管M3、第四MOS管M4、第七MOS管M7、第八MOS管M8均采用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线性稳压器的负载瞬态响应增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压VIN采用直流电压,其范围为3V-6V。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线性稳压器的负载瞬态响应增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偏置电压Vref采用直流电压,其范围为1.4V-4V。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线性稳压器的负载瞬态响应增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MOS管M1与第二MOS管M2的宽长比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线性稳压器的负载瞬态响应增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MOS管M3与第四MOS管M4的宽长比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线性稳压器的负载瞬态响应增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MOS管M5与第六MOS管M6的宽长比之比为8: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于线性稳压器的负载瞬态响应增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MOS管M7与第八MOS管M8的宽长比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897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