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纸塑分离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60536.3 | 申请日: | 2017-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38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吴洪寅;吴开熔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洪寅 |
主分类号: | B29B17/02 | 分类号: | B29B17/02;B02C17/16;B02C17/20;B02C17/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72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离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筛分机器,尤其涉及一种纸塑分离机。
背景技术
为了资源回收再利用,对于纸塑袋,通常要进行纸塑分离,传统的分离方法为水洗分离,该方法是将纸塑袋用水浸泡后再进行搅拌、分离,尽管能实现纸塑分离,但还存在着缺点,一是纸浆和塑料部分被排走,造成浪费,二是此种操作会产生大量污水,对地表及地下水会造成严重和不可恢复的严重后果,环境污染一直是国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因此,对于纸塑袋的传统处理方式不便继续采用。
本申请人于2015年5月15日提交了发明创造名称为“上加热式纸塑分离机”的专利申请,该技术方案采用上加热的方式对纸和塑料进行分离,即在位于上方的传送装置内设置加热管,纸塑袋从上下传送装置中间通过时,加热管从上方对纸塑袋进行加热,纸塑袋内的胶层被熔化,因此可以方便的将纸和塑料进行分离,而且分离效果好,纸和塑料也不会造成流失浪费。在整个分离过程中不需要水,便不存在排污的问题,因此节能环保。
但是,在纸塑袋加热后,需要人工进行纸和塑料的分离,因此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不足,提供一种工作效率高的纸塑分离机。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纸塑分离机,包括外壳,外壳的顶壁一端开设有进料口,外壳的底壁另一端开设有出料口,进料口与出料口相对于外壳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进料口与出料口分别位于外壳的两端,外壳内相对旋转安装有搅拌分离器,进料口位于搅拌分离器的其中一端上方,出料口位于搅拌分离器的另一端下方,搅拌分离器包括转辊,转辊外沿其长度方向连接有主搅拌条,其特征在于,外壳的其中一个侧壁上开设有沿搅拌分离器的长度方向设置的进风口,外壳的另一个侧壁上开设有与进风口相对设置的出风排纸口,进风口和出风排纸口分别位于搅拌分离器的相对两侧;出料口处所对应的转辊一端固定连接有塑料甩出器,塑料甩出器包括与转辊固定相连的出塑导引挡板,出塑导引挡板固定连接有塑料导甩杆,塑料导甩杆固定连接在主搅拌条的自由端,塑料导甩杆与转辊之间留有间隙。
根据所述的纸塑分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部密闭固定连接有一层或两层或多层隔离板,隔离板的上方和下方均分别相对旋转安装所述搅拌分离器,上下相邻的所述转辊的旋转方向相反,隔离板的其中一端开设有下料口,最上层隔离板上的下料口与所述进料口相对于外壳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上下相邻的隔离板上的下料口相对于外壳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最下层隔离板上的下料口与所述出料口相对于外壳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进风口位于最上层的搅拌分离器所在处,每层搅拌分离器所对应的外壳侧壁均分别开设有所述出风排纸口,上下相邻的搅拌分离器所对应的出风排纸口相对设置。
根据所述的纸塑分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排纸口的上下高度为2—10cm。
根据所述的纸塑分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排纸口所在侧的所述外壳内壁固定连接有下端向内倾斜设置的第一搅拌导引板。
根据所述的纸塑分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所在的所述外壳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横向设置的入料导引挡板,入料导引挡板位于所述投料斗的开口端所在侧,入料导引挡板的纵向截面为“V”型,入料导引挡板的两条自由边与外壳内壁固定相连。
根据所述的纸塑分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内侧的所述外壳内密闭固定连接有进风遮引板。
根据所述的纸塑分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底壁中部向下凹陷形成弧形,其底壁上面沿其长度方向固定连接有一字排列的搅拌筋;所述隔离板的底壁中部也向下凹陷形成弧形,其底壁上面沿其长度方向也固定连接有一字排列的搅拌筋;搅拌筋在水平方向上倾斜设置,相邻搅拌筋的间距为8—18cm。
根据所述的纸塑分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板上开设有通风孔。
根据所述的纸塑分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塑导引挡板的外边缘为中间向外隆起的弧形。
根据所述的纸塑分离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排纸口内侧的所述外壳内密闭固定连接有沿出风排纸口长度方向设置、分别位于出风排纸口上端和下端的出风挡塑筋。
本发明完全采取搅拌的形式对纸塑袋进行搅拌分离,在搅拌的过程中,纸被粉碎,通过出风排纸口被风机吸走,塑料则从出料口排出。纸和塑料的分离通过机器实现,代替了人工操作,因此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洪寅,未经吴洪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605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