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模块用NI‑MH电池智能充电电路及充电实现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62647.8 | 申请日: | 2017-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725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1 |
发明(设计)人: | 华鹏;马跃蓬;孙笑竹;马芳武;徐成;卞士春;李娜;郭雅榕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汽电子技术芜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1M10/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模块 ni mh 电池 智能 充电 电路 实现 方法 | ||
1.汽车模块用NI-MH电池智能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其设置在供电电源和所充电池之间,该电路包括两节点间的充电及监测通道,由三部分组成;所述的三部分分比为:在监测通道上设有作为监测电池当前电压值的电路I、作为监测电池当前温度的电路II以及作为PWM充电回路的电路III;电路I一端连接单片机监测电压端,电路I另一端与所充电池正极连接;电路II一端连接单片机监测温度端,电路II另一端与所充电池正极连接,电路III一端连接控制电路,电路III另一端与所充电池正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模块用NI-MH电池智能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I是由三号电阻(R3)以及与三号电阻(R3)串联的四号电阻(R4)组成,三号电阻(R3)与四号电阻(R4)的串联点与单片机连接,三号电阻(R3)另一端与所充电池正极连接,四号电阻(R4)另一端与电源负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模块用NI-MH电池智能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电路I包括五号电阻(R5)以及与五号电阻(R5)串联的六号电阻(R6),五号电阻(R5)与六号电阻(R6)的阻串联点与单片机连接,五号电阻(R5)另一端与所充电池正极连接,六号电阻(R6)另一端与电源负极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模块用NI-MH电池智能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III包括一号开关管(S1)及与一号开关管(S1)串联的一号电阻(R1),一号开关管(S1)另一端与单片机控制端连接,一号电阻(R1)另一端连接二号开关管(S2)控制端,二号开关管(S2)一端与所充电池正极连接,二号开关管(S2)另一端以串联方式连接有限流电阻的二号电阻(R2),二号电阻(R2)另一端连接电源正极,在二号开关管(S2)控制端与电源正极之间并联一稳压管(D1)。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汽车模块用NI-MH电池智能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开关管(S1)的开关为NPN型三极管,二号开关管(S2)的开关为PNP型三极管;所述一号电阻(R1)、二号电阻(R2)依据充电电流值设置;所述三号电阻(R3)与四号电阻(R4)取值相同。
6.汽车模块用NI-MH电池智能充电电路的充电实现方法,利用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汽车模块用NI-MH电池智能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引入参数Vmax1及Vmax2,其中Vmax1>Vmax1。引入参数电压负斜率(-ΔV),电池在充满电时,会有一个低幅度的压降,导致在时间轴上产生一个电压负斜率。引入参数温度变化率(ΔT/Δt),电池在充满电时,如果继续大电流充电,电池温度短时间内会有较大的温升,故引入温度变化率概念,引入参数电池充电电压阀值Vmax3;
2)单片机通过电压监测电路I对电池当前电压值进行采样检测,如果电压值大于阀值Vmax1,则不进入充电,如果小于阀值Vmax1且大于阀值Vmax2,则系统进入涓流充电模式;如果小于阀值Vmax2,则系统进入3)步管理方式;
3)单片机通过温度监测电路II对电池当前温度值进行采样检测,如果温度值大于10摄氏度,则进入大电流模式;如果温度值小于10摄氏度,则进入4)中管理方式;
4)温度值小于10摄氏度,进入预充模式,待温度值大于此值,进入大电流模式;
5)大电流模式下,结合对电池电压及温度的监测,当产生电压负斜率、温度变化率突然增大、电池温度增至45度以及电池电压大于Vmax3,此四种任何一种情况发生时,停止大电流工作模式,转入涓流工作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汽电子技术芜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海汽电子技术芜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6264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