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方法、设备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63765.0 | 申请日: | 2017-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281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9 |
发明(设计)人: | 杜放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5/02 | 分类号: | G05B15/02;G05B19/4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派特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0 | 代理人: | 张颖玲;蒋雅洁 |
地址: | 528311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家电设备 控制指令 接入节点 第一数据 设备及系统 控制指令发送 无线通信技术 预设通信协议 车内控制器 光发射装置 光信号发送 家庭控制器 信号获得 可见光 传输 传输网 匹配 驾驶 行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方法、设备及系统,其中,应用于车辆侧的方法包括:车辆侧的车内控制器获取针对家电设备的控制指令;按照预设通信协议格式对控制指令进行编码,得到第一数据,将第一数据传输至车辆侧的第一可见光无线通信技术(LIFI)接入节点;第一LIFI接入节点根据第一数据控制与其匹配的光发射装置形成第一光信号,将第一光信号发送至道路侧的第二LIFI接入节点,由第二LIFI接入节点根据第一光信号获得控制指令,并将控制指令通过传输网传输至家电设备侧,由家电设备侧的家庭控制器将控制指令发送至家电设备,以使家电设备执行控制指令。采用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可在驾车行驶中完成对家电设备的控制,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电远程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控制方法、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可见光无线通信又称“光保真技术”(LIFI,Light Fidelity)是一种利用可见光波谱(如灯泡发出的光)进行数据传输的全新无线传输技术。LIFI技术是用可见光来实现无线通信,即利用电信号控制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出的肉眼看不到的高速闪烁信号来传输信息,不依靠无线电波,不会产生电磁干扰。
目前,如果要对家电设备实现远程控制,则需要操作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传输控制指令至家电设备,而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操作移动终端,对驾驶员来说是危险的,所以,如何安全的在开车过程中实现对家电设备进行控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期望提供一种控制方法、设备及系统,可在驾车行驶中完成对家电设备的控制,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车辆侧,所述方法包括:
车辆侧的车内控制器获取针对家电设备的控制指令;
所述车内控制器按照预设通信协议格式对所述控制指令进行编码,得到第一数据,将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至车辆侧的第一LIFI接入节点;
所述第一LIFI接入节点基于所述第一数据控制与所述第一LIFI接入节点匹配的光发射装置形成第一光信号,将所述第一光信号发送至道路侧的第二LIFI接入节点,由所述第二LIFI接入节点根据所述第一光信号获得所述控制指令,并将所述控制指令通过传输网传输至家电设备侧,由家电设备侧的家庭控制器将所述控制指令发送至所述家电设备,以使所述家电设备执行所述控制指令。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车辆侧的车内控制器获取针对家电设备的控制指令,包括:
所述车内控制器接收触发操作;
所述车内控制器基于所述触发操作进入控制指令采集模式;
当所述车内控制器处于控制指令采集模式时,所述车内控制器根据采集的数据确定针对家电设备的控制指令。
上述方案中,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车辆侧的第一LIFI接入节点接收道路侧的第二LIFI接入节点发送的第二光信号;所述第二光信号是由所述第二LIFI接入节点基于所述第二数据控制与所述第二LIFI接入节点匹配的光发射装置形成用于传输至第一LIFI接入节点的光信号;
所述第一LIFI接入节点基于所述第二光信号获得所述第二数据,并将所述第二数据发送至所述车内控制器,以由所述车内控制器输出所述第二数据。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道路侧,所述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637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控制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可扩展模块的多合一智能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