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两相电励磁步进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65780.9 | 申请日: | 2017-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75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8 |
发明(设计)人: | 史立伟;贺光宗;张洪信;郭盈志;王德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K37/04 | 分类号: | H02K37/04;H02K1/24;H02K1/14;H02K3/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相 电励磁 步进 电机 | ||
本发明提出一种两相电励磁步进电机,属于特种电机技术领域,包括定子铁心、转子铁心、励磁绕组、电枢绕组、定子隔离块和轴。其特征在于:固定在轴上的转子铁心上有8个均布的转子极,转子极的极弧机械角为22.5度;定子铁心由两个扇形的子铁心组成,每个子铁心的扇形边缘有两个电枢定子极;每个子铁心的圆弧中心线处有一个励磁定子极,所述励磁定子极上绕有励磁绕组。本发明的一种步进电机能够在励磁绕组失效后,利用开关磁阻电机的工作模式步进运行,因此具有高效、工作可靠、调速性能好的特点,而且本发明的电机励磁绕组为集中式绕组,磁路路径短,铜损铁损损耗少,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相电励磁步进电机,属于特种电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机是现代工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大要素,在现代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电机在控制领域和动力应用方面越来越广泛,随着控制电机重要性的增加,控制电机的使用量也与日俱增。步进电机作为电机中的重要一员是一种实时控制电机,其在无反馈的条件下能进行精确的定位和速度控制,有良好的开环控制性能,在控制电机中有很大的优势,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研发的是磁阻式步进电机。磁阻式步进电机具有坚固耐用、价格低廉并且驱动技术成熟,但由于当时磁阻类电机自身性能的限制使得磁阻式步进电机存在效率低、振动大等缺陷。随着电励磁双凸极电机的发展,磁阻式步进电机再次受到关注。
在目前公开的技术中,已有的相关发明主要有专利号为: 200510055101.X的授权发明专利:步进电机、透镜单元及步进电机的制造方法,该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旋转轴在永磁铁的轴向两侧由轴承支承、在形成A相的第1定子组和形成B相的第2定子组相对于转子在圆周方向配置的步进电机中,能在不受零件精度影响的情况下确保轴承之间的同心度的步进电机。申请号为:CN201110195786.3的发明专利申请:一种混合型步进电机,该发明的混合型步进电机振动和噪声较小,电机的性能得到了提高。
另外,磁阻式步进电机的发明专利主要有专利号为:201210199916.5的发明专利:直线旋转磁阻步进电机转子结构,该发明是一种新型的圆筒型直线旋转磁阻步进电机转子结构,这种转子适用于直线旋转磁阻步进电机,可以提高直线旋转磁阻步进电机的直线推力和旋转力矩,电机动态性能等。
本申请的技术与现有技术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电机结构方面。本申请的技术具有新型的定转子结构和超出已公开常理技术的特殊定转子匹配参数,其极弧系数和偏角的组合也与传统电机有着本质的区别。
发明内容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便于实施的一种两相电励磁步进电机。
为了实现以上功能,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两相电励磁步进电机,包括定子铁心、转子铁心、励磁绕组、电枢绕组、定子隔离块和轴,其特征在于:
固定在轴上的转子铁心上有8个均布的转子极,转子极的极弧机械角为22.5度;
定子铁心由两个扇形的子铁心组成,每个子铁心的扇形边缘有两个电枢定子极,所述电枢定子极的极弧机械角为22.5度;
每个子铁心的圆弧中心线处有一个励磁定子极,励磁定子极的极弧机械角为45度,所述励磁定子极上绕有励磁绕组,两个子铁心的励磁绕组绕向相反;
每个电枢定子极上绕有电枢绕组,所有的四个电枢绕组的绕向相同;
两个子铁心固定在所述步进电机外壳的内侧,并利用定子隔离块定位;定子隔离块不导磁,所述电机外壳也不导磁;
子铁心上励磁定子极和电枢定子极之间有绕组槽,所述绕组槽的槽口机械角为22.5度;
所述步进电机的步进角为22.5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理工大学,未经山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657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怠速步进电机
- 下一篇:密闭型二次电池的变形检测传感器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