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水透气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67437.8 | 申请日: | 2017-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8293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3 |
发明(设计)人: | 王卫灯;王飞;罗浩;胡玉笛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6/00 | 分类号: | C04B26/00;C04B28/00;C04B14/06;C04B18/02;C04B18/12;C04B18/14;C04B20/10;E02B3/16;A01G9/02;C04B111/27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苗燕 |
地址: | 45415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水 透气 材料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防水材料领域,具体而言,提供了一种防水透气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该防水透气材料包括憎水性粘结剂和包覆有疏水性材料的骨料;所述骨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石英砂30‑60份、陶粒20‑50份和矿渣10‑30份;石英砂的粒径为0.05‑0.1mm,陶粒的粒径为0.07‑0.15mm,矿渣的粒径为0.2‑0.4mm。上述防水透气材料不但具有良好防水的效果,其透气性也非常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水材料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水透气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防水透气材料顾名思义就是能够阻挡水分子但允许气体通过的材料,现有技术中防水材料和透气材料较多,但兼具二者功能的材料少之又少,仅有的一些材料也是防水性足够而透气性不佳。
现有的盆栽通常采用种植在陶瓷盆、瓦盆或塑料盆中,陶瓷盆和塑料盆的盆体结构致密,能够实现很好的蓄水作用,但透气性极差,植物根部由于附近水量大而且不透气极易引起烂根的现象,严重影响植物生长;瓦盆的透气性较好,但蓄水能力不强,浇灌到盆内的水容易透过而流失,植物不能充分吸收盆内的水分,人们通常需要多次浇水,费时费力,还浪费水资源。
在景观湖底的防渗中,为了保持湖水水量,防止水渗到地下,通常在湖底采用混凝土加防水材料或者在湖底铺设防水膜的方式来实现防水的效果,以上两种方式的防水效果虽好,但不透气,破坏了湖底生物的生长,从而限制了推广应用。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水透气材料,该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其透气性也非常好。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水透气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制成的防水透气材料具有防水和透气效果佳的优点。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水透气材料的应用,将上述防水透气材料应用于防水透气的容器或水体防渗层中,不但能够实现防水效果,还具有很好的透气效果。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水透气材料,包括憎水性粘结剂和包覆有疏水性材料的骨料;
所述骨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石英砂30-60份、陶粒20-50份和矿渣10-30份;石英砂的粒径为0.05-0.1mm,陶粒的粒径为0.07-0.15mm,矿渣的粒径为0.2-0.4mm。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骨料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石英砂40-50份、陶粒30-40份和矿渣15-25份;石英砂的粒径为0.05-0.1mm,陶粒的粒径为0.07-0.15mm,矿渣的粒径为0.2-0.4mm。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技术方案,骨料还包括多孔颗粒5-10重量份,多孔颗粒的粒径为0.15-0.25mm。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技术方案,多孔颗粒为多孔陶瓷和/或多孔塑料。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技术方案,多孔颗粒为多孔碳化硅、多孔氧化铝、多孔聚乙烯、多孔聚丙烯和多孔聚偏二氟乙烯中的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技术方案,多孔颗粒为多孔氧化铝和多孔聚乙烯的组合;
优选地,多孔氧化铝和多孔聚乙烯的重量比为1:2。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技术方案,疏水性材料包括有机硅乳液型防水剂、油性防水剂或纳米型防水剂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技术方案,疏水性材料还含有固化剂。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述防水透气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混合均匀的骨料中加入疏水性材料,混合均匀,然后加入憎水性粘结剂再次混合均匀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国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674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