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抑藻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71643.6 | 申请日: | 2017-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065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庭廷;杨晓辉;彭桂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65/08 | 分类号: | A01N65/08;A01N63/00;A01P13/00;C12N1/20;C12N1/02;C12R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范奇 |
地址: | 241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抑藻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抑藻剂的制备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消毒工序、培养工序,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按本发明方法所制的微生物和金鱼藻的复合抑藻剂,共同抑藻的最高效率达到了100%,超过了单独的金鱼藻(61.25%)和单独的微生物(70.11%);且达到最高抑制率的时间由单独的金鱼藻的第4天和单独的微生物的第4d提前到了共同作用时的第2d;可以得出微生物与金鱼藻共同作用于铜绿微囊藻,起到协同抑制的作用,缩短了起效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抑藻剂的制备方法,特别属于复合抑藻剂的制备方法这一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华(water bloom)通常是指当水体达到富营养化或严重富营养化的状态时,在一定的温度、光照等条件下在水面形成或薄或厚的绿色或其他颜色的藻类漂浮物的现象。由于藻类具有浮力和运动能力,绝大部分的水华通常都是由浮游藻类引起的,引起水华现象的浮游藻的种类比较多,如蓝藻、绿藻、裸藻、硅藻等,其中,蓝藻水华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严重的。这是由于蓝藻独特的生理生态特性,伪空泡或伪空泡群结构、胶质鞘结构、耐营养盐胁迫性、CO2浓缩机制、他感效应,使得它在生态系统的生存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优势,成为水华藻类中的优势藻种。蓝藻水华具有重大危害,而水体的富营养化是发生水华现象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防治水华最重要的措施是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即切断污染源。然而,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的营养盐来源很复杂,使得其控制难度较大,治理水华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直接去除有害藻类。该种治理方法主要可以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利用水生植物的化感作用来抑藻也是生物法之一,化感作用是指一种生物产生一种或多种生物化学成分,以影响其他生物生长、生存与繁殖的生物学现象,水生植物向水体中释放的化感物质,大多数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自然条件下即可降解,不会长期积累,因此生态安全性良好。但通常的水生植物的化感物质具有都有使用量大、起效慢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复合抑藻剂的制备方法,所制的复合抑藻剂具有起效快的特点。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复合抑藻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消毒工序:将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于室温中浸入重量浓度为3%的次氯酸钠(NaClO)溶液中,静置3-5分钟,进行消毒,再用无菌水清洗冲洗5-6次,金鱼藻与次氯酸钠溶液的重量比为1:8-12;
b)培养工序:将上述消毒好的金鱼藻放入盛有Hoagland(0.1×)培养液的1000mL锥形瓶中,再按105个/mL细菌密度加入微生物菌种,用消毒牛皮纸封口,于25℃、光照强度4000lx的环境中培养0.5-1.0个月,用定性滤纸过滤,取滤液进行抑藻,金鱼藻与Hoagland(0.1×)培养液的重量体积比为1:90-120。
所述的微生物菌种通过以下方法制备:
取金鱼藻植株周围(0.1m*0.1m)水样,用定性滤纸过滤,以消除原生动物并去除水中杂质,取0.3ml涂于含有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的平板,37℃条件下培养48h,用平板划线法进行反复分离纯化,将纯化的单克隆菌种分别接入盛有500mL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或500mL PDA液体培养基的1000mL锥形瓶中,置于150r/min,30℃条件下振荡培养3d,将培养好的菌液4000r·min-1离心15min,得到沉淀物,将沉淀物加入到BG-11培养基摇匀,驯化培养48h进行抑藻实验,抑藻时细菌在藻液中的个数为105~106个/mL,选取105个/mL时,第4天的抑藻效率大于40%的菌种。
所述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5.0g,蛋白胨10.0g,NaCl 5g,水定容至1000mL,pH 7.2-7.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师范大学,未经安徽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716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太阳伞伞骨端头套(3)
- 下一篇:斑马纹编织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