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善镁合金血管支架耐蚀性能的表面改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74036.5 | 申请日: | 2017-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43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6 |
发明(设计)人: | 陈姗姗;张炳春;郑丰;杨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L31/14 | 分类号: | A61L31/14;A61L31/16;A61L31/10;A61L31/08;A61L31/02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张志伟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善 镁合金 血管 支架 性能 表面 改性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善镁合金血管支架耐蚀性能的表面改性方法,适用于血管腔内狭窄治疗、携载抑制平滑肌增殖和促进内皮化的新型双药可降解镁合金血管支架。该方法通过在镁合金支架上制备具有促进内皮化功能的药物涂层,加速支架植入后的内皮化过程,改善支架的服役环境,从而提高镁合金血管支架的耐腐蚀性能。该镁合金血管支架除载有抑制内膜过度增殖类药物外,还携带促进内皮化的药物。在支架植入病变血管后,通过促内皮化药物的作用,实现损伤部位的快速内皮修复,从而改善镁合金支架的服役环境,从另一角度提高可降解镁合金血管支架的耐腐蚀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善镁合金血管支架耐蚀性能的表面改性方法,适用于血管狭窄治疗、可降解吸收的新型镁合金血管支架。
背景技术
冠心病是发病率很高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人群已经趋于年轻化。目前,多采用介入疗法治疗冠脉狭窄等冠心病,支架的应用也逐渐从惰性金属支架发展到可降解支架,可降解支架因其可以在有效服役期后逐渐降解和被人体吸收而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针对冠心病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的现象,可降解支架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镁合金因具有相对低的电极电位,在体液环境中易发生腐蚀,可实现其在体内的降解和吸收代谢。但镁合金血管支架在体内环境中因腐蚀过快而过早失去力学支撑能力,使其在体内过早失效。因此,提高镁合金血管支架在体内环境中的耐蚀性能是解决支架在体内失效问题的有效途径。
近10余年来,为了提高镁合金血管支架的耐蚀性能,国内外学者通过表面改性、纯净化冶炼及合金化等方法对其进行优化。镁合金的纯净化冶炼和合金化方法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但仍不能满足镁合金裸支架直接应用的要求。目前,所采用的表面改性方法多为在镁合金支架表面制备防护涂层。但镁支架在服役过程中需要经历复杂变形,对表面防护涂层的自身耐蚀性和塑性要求都比较高。目前,可降解镁合金表面的防护涂层主要包括通过化学转化方法制备的氟涂层、硅涂层、磷化涂层等,这些涂层多为类陶瓷材料,塑性很差。通过微弧氧化方法制备的涂层多为多孔的无机化合物涂层,需要与有机涂层结合使用实现对其孔隙的封闭,但这种方法对尺寸微小的支架很难适用。通过浸涂、喷涂方法制备的有机涂层种类繁多,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材料组成来实现涂层的强塑性和较好的耐蚀性。但就目前应用于医疗器械的有机高分子涂层,还难以找到长期、有效的支架表面防护涂层。
2003年,Heublein等人发表了以AE21镁合金作为可降解心血管支架材料的报道。将可降解镁合金血管支架植入猪的冠脉内,植入10天、35天和56天后的解剖分析结果证实:支架的支撑力消失后,血管出现正性重构,使第56天的血管管腔内径大于第35天;由于镁合金降解时产生负电荷,支架内不易形成血栓。2013年,李海伟等人研究载有雷帕霉素的AZ31镁合金支架在新西兰大白兔腹主动脉的服役行为。研究表明,支架植入过程中未见因急性血栓等不良事件发生的动物死亡,支架植入1个月后血管管腔保持完好,植入2个月后局部塌陷,植入4个月后被完全吸收。德国Biotronik公司开发的WE43镁合金血管支架的早期临床研究表明,支架植入一定时间后即发生金属丝断裂现象,支架自身材料及表面防护涂层没有达到冠脉血管支架产品性能要求。
以上研究表明,镁合金作为心血管支架材料具有生物安全性,这就为镁合金心血管支架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生物安全性方面的有力依据,但镁合金支架的耐蚀性能还未能满足临床要求,需要从其他角度有效提高镁合金支架的耐体内环境的腐蚀性能。
为了解决传统载抑制内膜增生类药物支架植入后内皮化延迟,从而易引起晚期血栓和晚期再狭窄等不良事件的问题,人们将可以促进内皮化的药物携载于普通支架上,实现支架植入后的快速内皮化,以达到降低急性血栓,抑制平滑肌过度增殖和避免晚期不良事件的目的。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740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二次预浸式半固化片含浸装置及其含浸方法
- 下一篇:可接地的简洁型旅行转换插头